译研动态|“CCTSS德语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2017年9月14日上午,“CCTSS德语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文化部外联局传播处处长蒋好书、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张晓出席并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中西文化顾问王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黄燎宇,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吴建广,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何宁,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任卫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姜爱红,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顾牧,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项目研究员王晓鑫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就专委会成立工作办法、《海外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需求情况蓝皮书》撰写及中德文化交流与传播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徐宝锋教授主持。
提示:向左滑动查看
徐宝锋教授结合CCTSS宗旨、目标等,对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他表示,成立德语专委会有助于中外互译落到实处,推动中国文化跨越语言、文化、渠道等障碍,打通“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中外人士深入“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表达中国”。
蒋好书处长谈到,文化需要互相译介并推广,强调通过互联网思维开展国际交流,以跨界交流的形式让中德之间有志于推动文化互译。希望各位专家重视作品,同时多做研学和建议;通过深度的思想交流,择优作品,评审内容,同心同德介绍中国文化;共同做细水长流的中国文化传播工作,全面展现中国思想及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韩瑞祥教授谈到,西方人普遍对中国形象和文化的认识存在偏见,中国文化“走出去”推介的书物缺乏系统性,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文化。因此,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直接对话的文化交流形式,更有助于西方国家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及发展,也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推广。
王竞老师认为,由于缺乏交流,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处于“边缘化”状态,中国文化在德国的表现更是极其零星。现如今,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越来越有发言权,文学交流方面,可利用所在国家的平台优势,体现中国的高端资源;作品方面,则可以通过输出当代文化的优质内容,力争冲破其固化的意识形态,为中国文化传播打下基础。
何宁老师提出,中国作品走进德国需要对作品选题与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行详细调研和策划。德国人对中国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导致读者不敢接近中国作品,因此,建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作品循序渐进地推入德国人的视野。
顾牧老师认为,交流平台是一个很有效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提出译者作品的出版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与出版社、文学杂志、网络平台合作,让国内外出版社以及读者更多地关注译者,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把多方面出版信息输送给需要的作者、译者们。
任卫东教授谈到,中国文化走进德国首先要重视输出内容,更要考虑其受众度。因此,专业的鉴定意见尤其重要。而推选海外评论人作为“导读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舆论代言人”推介中国优秀作品,是中国文化传播与推广工作的关键。
王晓鑫老师立足传统艺术和影视领域,提出“双规思维”。她谈到,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沉淀出固有的习惯以及对品质的理解,在对外输出交流过程中,我们的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人设”,建议通过“双向翻译、双方顾问”模式,提高翻译品质,输出优质作品,让西方人在“原汁原味”中理解中国。
吴建广教授谈到,文化交流实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虽然中国文化走进德国是“逆水行舟”,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经典作品更是让众多读者敬畏,而困难与必然性是相联合的,所以不必妄自菲薄。中国文化传播与推广要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同时对出版社及中国作品“走出去”情况进行大规模调研。
黄燎宇教授指出,中国很多领域都处于“顺差”地位,唯独文化领域是“逆差”。中国是文化的创造者,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决定了中国人思想比外国人更加自由。德国是一个崇尚唯美主义的国家,文化传播如果有一个突破口,中国文化走进德国自然会水到渠成。
张晓女士在发言中表示对与会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表示赞同,她谈到,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在宏观框架下提升专委会的影响,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徐宝锋教授宣布“中国文化译研网德语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为专家委员颁发荣誉证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德语专委会旨在更好地服务“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强文化互译能力,切实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为中外人才交流和实践合作提供平台。本次会议为促进中、德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END
作者 | 朱贺芳
摄影 | 徐冬皓
编辑 | 朱贺芳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