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书法史(一)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以五千年历史为底蕴,实打实、沉甸甸的东西。
作为书法爱好者,对文化自信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多少远古文字都逐渐消亡了,而我们的汉字却从甲骨绵延到今,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头里。
因此,每当重温千年书法史,在学习、欣赏的同时,都能收获满满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就是文化自信。
1
远古及先秦
学术界有种说法,文学起源于巫术。有人觉得,文学这么高尚,跟装神弄鬼完全两回事,可是倒退几千年,会装神弄鬼的都是文化人。
至于甲骨文来自于占卜,倒没什么反对意见,因为,实物在这儿明摆着。伟大的中国先民不仅玩火玩出了中华BBQ,还玩出了汉字的雏形,这是玩泥的古巴比伦人比不了的,楔形文字早成了古董,而甲骨文的基因,沿着金文,小篆,传承了几千年。

殷商·甲骨文

殷商·蝌蚪文

西周·大盂鼎

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散氏盘

春秋·子仲姜盘铭

秦李斯·峄山碑

信阳楚简
2
两汉三国
铁器的发明,让汉人凿石头上了隐,凿着凿着,就凿出了一块块隶书的丰碑。所以,如果你喜欢汉碑的博大雄浑,一定别忘了我们会打铁的祖先。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伟大的木匠,他们把木头和竹片削平磨光,才有了传世的竹木简。不过,这话祖先听了会不高兴的,什么竹木简,在绳子烂了之前,那是书好不好?

西汉·西狭颂

东汉·张迁碑

东汉·鲜于璜碑

东汉·曹全碑

汉·《袁安碑》

汉·祀三公山碑

汉·孔宙碑

居延汉简

汉-张芝·《秋凉帖》

西晋-索靖·《月仪章》

三国-钟繇·宣示表

三国-顿首州民帖

三国·皇象 文武帖

三国·皇象 急就章

三国 吴 谷朗碑
3
两晋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造纸的小伙伴是最受王公贵族欢迎的,他们生产的小纸片是难得的奢侈品。造纸的产能扩大与技术革新,不仅让文学大发展,更打造了二王这样的神级书法大咖。当然,他们爷俩是一群书法大咖中的佼佼者。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东晋·爨宝子碑

东晋·卫夫人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得示帖》

东晋-王羲之《豹奴帖》

东晋·谢安 中郎帖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东晋-王珣 《伯远帖》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4
隋唐五代
王羲之的衣钵传到此时,还是比较热乎的。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更直接导致了“书圣”的诞生。在李世民的推动下,一群不服气的大咖浮出水面。他们除了应景临了几通兰亭序之外,急切地想把王羲之的衣钵甩掉,于是你看到,他们自己的形态各异,却无意中完善了王羲之,并奠定了楷书的样板。像,从来都是书法的初级。

隋 出师颂

隋 董美人墓志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季鹰帖》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唐 李世民 《温泉铭》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陆柬之 《文赋》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唐 贺知章 《草书孝经》

唐 张旭 古诗四帖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唐 李邕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唐 李隆基 鹡鸰颂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5
两宋时期
唐朝的两座高峰,诗歌与楷书,是后人无法逾越的。但后人比前人更聪明,他们会绕道。这一绕,直接绕出了宋词,以及尚意书风。尚意是法度森严之后,书法人追求个性的一次尝试,它们的确不完美,却痛快淋漓。宋徽宗赵佶是个例外,他用绝对的尚意,却制造了书法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完美——瘦金书。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北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北宋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北宋 米芾 《粮院帖》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南宋 吴琚 《急足帖》

南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北宋 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北宋 赵佶 《闰中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