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96: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jiù)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述诸侯王的历史,六国各有传,都列入世家; 2、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秦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3、山西: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此指崤山以西; 4、咎:责怪;当时之士: 指六国的谋士; 5、见利之浅:指对利害的见识短浅。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yān)、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1、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 2、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魏国西接强秦,南临楚国,东北面与赵、齐相邻,南面亦与韩接壤;韩、魏两国地理形势重要,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sè)秦之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1、冲:要道; 2、蔽山东之诸侯:遮挡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3、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前266年,秦昭王拜范雎为相。建议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对付六国,执政时曾屡败韩、赵之师。前264年至前259年,先后攻占韩国大小城邑几十座; 4、商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又称卫鞅、公孙鞅。秦孝公时,商鞅于前356年、前350年实行变法。曾以计胜魏军,俘获魏公子卬(áng),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之地求和; 5、昭王:又称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 6、刚、寿: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1、乘:乘势攻击; 2、附:依附; 3、障:屏障; 4、委:托付;区区:小,少; 5、当:抵挡; 6、折:屈服; 7、入于秦:指归服于秦。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jiè)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bìn)秦。秦人不敢逾(yú)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1、藉:依靠; 2、蔽其西:指做自己在西面的屏障; 3、摈:排除,此有抵抗之意; 4、完:保全; 5、当寇:面对敌人; 6、出身:献身。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以二国委秦”两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2、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 3、相屠灭 ;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4、伺其隙:窥测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六国论》全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jiù)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sè)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bìn)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清 林云铭《古文析义》评:

战国合纵之说,后人以成败聚讼纷纷,总不出苏秦唾馀。此篇单就六国攻秦一着言之。按慎靓王三年,楚、燕、三晋同伐秦,至函谷关败走。始皇六年,又同伐秦败走。似诸侯未尝不欲胜秦,但不明天下之势,藉韩魏之蔽而助之兵,不得所以胜之策耳。若诸侯肯并力而为此,而不必攻秦,秦亦不能为山东之害,可以应夫无穷也。其行文一气流转,且确切不易,坡翁真难为兄矣。

(0)

相关推荐

  • 战国时期的七国是当今什么地方

    下这些资料相信对您也许也有用处,可以做个参考: 燕: 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赵: 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 ...

  • 大秦帝国,一步一个脚印的崛起,为何还是这么短命

    大秦帝国,秦王政,并非时由布衣之身而成就帝业,而是从千乘之国历经550年最终一统华夏.秦国的国君尊高阳氏为祖先,而高阳是黄帝之孙,也就是位列五帝的颛顼,所以秦人自称"颛顼之苗裔". ...

  • 古文观止:《六国论》苏辙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 ...

  • 国学经典《古文观止》精选100名句(音序篇)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

  •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代: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 ...

  • 《古文观止222篇全集》该书所选都是名篇佳作,尽善尽美的至文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

  • 《古文观止》中的巅峰之作八大名句,八种智慧

    小猪猪流丽关注2021-05-03 13:23大图模式读经典文字,听世界名著<古文观止>是古人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其中不乏陶渊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大作,<左传> ...

  • 《古文观止》十句金言,句句精辟,意义深远

    <古文观止>是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总集,其中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古文观止>十句金言,句句精辟,意义深远. 一.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出 ...

  • 《古文观止》吕相绝秦

    文章选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叙秦.晋交恶,晋国派使臣吕相到秦国宣布与之绝交.吕相先历数穆公为德不终.私与郑盟.乘危灭晋等等罪状,尔后归入绝秦主旨,是一篇保存完整的外交辞令.该文也被收录在 ...

  • 古文观止:《五人墓碑记》张溥

    <园林>第六集--不朽的林泉 <五人墓碑记>:园林之外的动荡 <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 <五人墓碑记>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liǎo ...

  • 《古文观止》答苏武书

    <答苏武书>是西汉军事家.诗人.文学家李陵写给苏武的一封书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替汉帝召李陵归汉,此文就是李陵收到苏武信后写的一封回信.在信中,李陵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