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企业为什么要搞业财融合?
作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四项原则之一,融合性原则要求单位财务管理要嵌入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和财务的有机融合,通过管理合力助推企业价值创造。正确认识业财融合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进而在管理实践中树立业财融合的意识和理念,是当前企业应用落地管理会计的重要抓手。
一、业财融合是企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能分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完善,内部职能分工也会越加精细。职能分工能够提高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和内部作业的响应速度,有效支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但职能分工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特别是达到一定程度后,很容易形成管理壁垒,各职能部门受管理目标差异的影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自利但有悖于企业整体利益的事情,增大企业的运作成本,造成管理的错位和脱节,实务中常有管理者感慨“很小的事都需要管理层开会协商或上一级领导出面协调”。在企业内部业财关系上,这种矛盾表现得愈加突出,很难形成管理合力,具体有:业务部门以财务太专业为借口,或者假借管理层“上谕”,绕过或者无视财务管理规定;而财务人员则手捧风险控制的大旗,以制度规则为纲突出监督职能,对业务活动指手画脚,忽视财务服务支撑意识…...为避免或减轻业财管理错位和脱节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掣肘,财务部门要转换传统后台职能部门的观念,主动嵌入业务前端、服务于业务,加强业财协同,勇于打破业财之间的管理壁垒,实现管理有序衔接,方能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
二、企业经营环境期待业财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的阶段,我国经济也处在“三期”叠加时段,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日趋白热化;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税收模式和税收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要将涉税管理从企业内部向外部价值链延伸,税收等行政监管也逐年加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新业务、新商务模式层出不穷,给企业发展也提出诸多挑战。
从内部环境看,一是企业管理方式不断发生变革,企业要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流程再造、向管理要效益激发内部管理活力,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二是企业内部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风险管理从注重业务事项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过渡。
因此,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期待企业不断加强管理,通过业财融合实现管理合力,充分挖掘管理潜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业财融合的内在天然优势
财务工作天然不是管理协同,但管理协同天然会选择业财融合,这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职能密不可分。全面推进业财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内在天然优势:
1、财务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信息枢纽。企业管理是供产销、人财物的结合,但供产销、人财物最终都反映在企业的财务信息中。财务信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通过全面预算、资金管理两大抓手,贯穿“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业绩评价”等整个企业内部价值链,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呈现出来。如全面预算向前对接企业战略和年度计划,根据业务变化需求量化配置企业资源,向后通过强化对业务开展情况的实时监控,反映企业资源的投放效率和实施效果。
2、财务管理具有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目前,我国在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为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提供指导标准;科学管理、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分析、业绩管理和评价和平衡计分卡等一大批优秀财务管理工具,不断得到总结并持续在企业中加以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有这些,共同为企业业财融合顺利落地实施提供了工具支撑。
3、财务职能转型升级助推业财融合应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财务管理的角色从记录员、监督员向评论员、业务伙伴甚至战略参谋转变,财务职能的范围和边界也不断扩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兴通讯公司率先提出“三分财务”的概念,并将财务职能细分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在强化财务监督职能的同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深入业务、服务业务,发挥财务价值引导、价值保障、价值反映、价值评价功能,激发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
4、财务人员提升为业财融合提供智力支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会计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增加至1900多万;会计从业教育、职称教育、专业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财政部也适时推出会计领军工程,通过领军的带动作用锻造财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在企业内部也不断推出财务人员成长规划,制定财务人员业务学习方案,跳出财务看财务,培养适配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