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永恒的不舍 ——绥阳县小关乡马三七先进事迹侧记|匡兴洪


作者:匡兴洪

编辑:安礼德

为了永恒的不舍

——绥阳县小关乡马三七先进事迹侧记

马三七,男,生于1981年8月,汉族,本科文化,中共党员,小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分管扶贫、民政、交通电力、通讯等工作。他为人正直,党性强,政治立场坚定,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于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下达的指令,他总是扛在肩上,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不折不扣地完成。特别是脱贫攻坚这一关系群众福祉的政治任务,对于刚任副乡长仅有两年的同志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鞭策,他始终牢记使命,把责任作为他工作的动力和精神食粮。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扶贫之路吧。

与工作结缘,与群众结伴

与工作结缘,与群众结伴

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娃,他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但为了更精准地服务好群众,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工作,他经常走村串寨,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并且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小关乡每一寸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每到一家他都会进进人家的厨房,看看人家的圈舍,检查庭院卫生。“三七兄弟,你张哥挖洋芋哈哈就回来了,我马上做饭,顺便煮几个洋芋吃,先说不准走哈”,李嫂子说道。“不了,我还要去看看杨德会家的电视行了没”他连忙推辞。“不行,你如果不吃了饭走,哈哈你张哥又要吼我”“好吧,那我吃了再走”他笑了笑回答到。可是他那一笑,谁能看出他内心的苦涩呢?因为当他不好拒绝坐下来吃饭时,他六十多岁的妈妈因患肺积水长期咳嗽还躺在医院,已经两天没吃饭,他想到这里,还能吃得下吗?都说忠孝不能两全。他早上送妈妈进医院检查完后就匆匆离开来到这里,并叮嘱他妈妈,“你安心养病,我去把今天的班上了,晚上来看你,你一个人在医院,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坚持两天,等后天大姐、哥哥从外面赶回来就有人照顾你了,妈妈,我实在无奈,只能如此了”。他带着沉重的步伐就这样离开了医院。他把群众当作了亲人,群众把他也当作了朋友,老百姓称呼他都是什么小马、三七兄弟、马哥、有时还会开玩笑的叫他三七二十一。只要是他去过的贫困户,他都会给别人翻过底朝天,什么鸡有几只,猪有几头,外出打工找了多少钱,娃儿读几年,庄稼好不好,主要收入靠什么等等。最后都会习惯的问一句“你家现在还有什么需求没得”,人们都爱叫他“管家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各村、各部门参与扶贫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小关乡扶贫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结,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小关乡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的确定了小关乡扶贫工作的任务、措施、计划。

做好带头人,为民办实事

做好带头人,为民办实事

2017年初,一年一度的低保评议,他聚集各村、相关部门召开业务培训,为2017年低保评议打好基础。为了顺利推进此项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会后,他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走访,克服各种困难,走村串户与农民交谈,听民声、访民情。在走访农户后,他亲自到飞水村部分村民小组多次召开群众会,倾听群众呼声和意愿,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对本村低保进行民主评议。确保低保政策确确实实落地、落实。

脱贫攻坚六大小康行动,涉及他分管的就有四项,他知道任务艰巨,压力重重,但他从未退缩,因为这是一种历史使命,更是一种责任,他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2017年,在经发办与各村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对全乡各村未硬化的通组公路进行调查摸底。数据的采集,一去就是晚上八九点才回来。百多公里的通组路数据采集,由于路险弯急,很多地方需要步行,正常情况下需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但他和干部一起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就走完了,他深知组组通公路建设是脱贫攻坚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也是群众最急,最期盼的大事,他积极主动与县交通局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了2017年“组组通”公路建设里程,实施飞水村大坝子至岩脚、上东湾至薛家棚子,小关村上寨至田湾,青杠林村鱼泉坝至简坡等四条道路的硬化。该项目已经2017年年底实施完成,该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没有产业的脱贫只是一时的脱贫,为了让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他主动与班子领导商量,研判,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项目方案。积极向县扶贫办申报项目,在项目批复下来后,他每时每刻都牵挂着项目的建设进度,亲自到实地查看项目建设情况,程序是否合规,资料是否完善,方案是否可行,贫困户、集体经济利益联接机制是否合理等。并对每个项目的环节,细节他都会主动过问,亲自参与。

勤于学习、加强业务指导

勤于学习、加强业务指导

他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牢记时刻为自己充电,才能更好指导工作,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作风效能建设等活动。白天上班,晚上他会习惯性地像学生一样补习功课,加强扶贫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办公桌上、床头、厕所都会见到《扶贫干部应知应会》那个小本本,兜里那本己经被他翻得像了“油渣”。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于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工作难做,他总是耐心的给群众讲解,分析。他留给群众的电话叫热线,每一项政策不知从他口里说了多少遍。为了让群众早日搬出穷窝,他时常到安置点检查,有什么好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群众。无论是贫困人口的识别、帮扶、退出还是系统、项目,他都会和扶贫干部一起学习业务知识,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全乡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同志,他早已习惯了农村的这种工作方式,“学”永远在路上,“做”也永远在路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伴随着一条条扶贫路的延伸,一座座饮水池的修建,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张张群众的笑脸,他也笑了。难怪老百姓都说:“扶贫使我们乡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而他更是“快车道”上的“领路人”。

马三七始终装着并矢志不渝恪守这样的理念:“为官一任,必须造福一方,才能无愧于人民。只有牢记使命,心中装着老百姓,才能无往而不胜。”

马山七始终秉持实干精神,怀着谦虚谨慎、拜群众为师的态度,跟着群众学,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马三七告诉笔者,自己有近五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家了,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到家里,只在家住了一晚,星期天启程之际,儿子睁着惺忪的睡眼对他说,爸爸,今天是星期天,你能不能在家里多呆一天,我多么需要你陪陪我啊。马三七带着歉意与愧疚的语气对儿子说,请你理解与支持爸爸好吗?我得今天赶回去,乡里有很多脱贫攻坚的事情需要及时处理。等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结束了,爸爸一定会好好陪陪你。

马三七,既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又是一位主管全乡脱贫攻坚的乡长,更是一位坚定的扶贫工作者,他的话像山野谷地里渗入的泉水,没有泡沫,没有喧哗,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马三七还充满深情的告诉笔者,小关乡已经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他魂牵梦萦,难分难舍。小关乡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啊!

马三七经历了不一样的旅程,却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马三七把小关乡的脱贫攻坚事业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实干抒写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青春!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过去帮扶干部秀足了,'走马观花’,现在下足了'绣花’功夫。”小关乡帮扶干部用深厚的为民情怀办实事,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马三七以自己的脚踏实地,赢得了人民发自肺腑的真诚点赞。

村庄换新颜,田园如画卷,处处散发着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小关乡一处处特色生态基地若繁星,一条条通乡通村道路如玉带,点亮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可是小关乡的各级干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奋进的脚步。他们深深知道,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脱贫成果巩固任务依然艰巨,不能有丝毫懈怠。诗乡绥阳人理应相信,有马三七这样的脱贫攻坚“领头雁”,他们一定会永远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更加闪光的历史。

让灵魂与灵魂碰撞出火花,燃遍整个世界。

作者简介

匡兴洪,现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曾任绥阳县郑场中学校长和绥阳县儒溪中学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著有《作文章法》、《送你一支生花妙笔》和《学习的艺术》等书,还担纲编有《郑场中学校史》一书。现已发表文学作品上千件。

东江文艺

文学|艺术|教育|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