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生活

物性生活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对老年人而言,晚年生活幸福的基本保障,是拥有起居用餐如厕等基本的运动能力。而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即便拥有优厚奢华的物质条件,也只是任人摆布地被生活,失去自由和尊严地活着那叫生不如死。

何况,摊上失能老人的普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无论是从精力的消耗,还是经济的投入上,都不足以承担全天候24小时伺候一个失能老人的义务。失能老人不仅经受着人所不知的疾病痛苦,而且忍受着生不如死的心理折磨---天下父母谁能忍心,因自己失能而拖垮子女的家庭,摧毁子女的人生幸福!

因此,无论天下父母,还是天下儿女,都应清醒认识到,尊敬老人,孝莫大于预防父母失能而免受身心痛苦;关爱子女,善莫大于防止自身失能而不拖累子女。因此,储备体能增强健康预防失能,是过好余生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走好储备体能预防失能的脚下之路?钟南山院士说:医学追求的未来目标,不再是抢救病人为主!更多的是预防、保健、康复和早期的健康生活。救一个人要先救他的观念,观念不变神仙也无奈。

健康的观念是健康管理的灵魂,健康管理落地生根,就在兑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治疗治未病,最好的方法是健康生活—这是最原始最简单最有效最大众的方法。

什么是健康生活?健康生活就是恪守物性的生活。物性即本性,或曰天然性,物性是事物的存在和构成方式的特性

。对动物而言,物性即是形体的构造方式和生存习性。譬如,牛吃草反刍而健壮,猫吃鱼和老鼠而眼放蓝光,人有三种牙以利杂食。人作为高级物种,有其生活特性、情感特性、体质特性等特殊物性。

为什么动物无医无药而体格强壮,前人少医而少病;历史上皇帝短命,现代人体弱多病?这与《黄帝内经》所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原因如出一辙,物性使然。所以,恪守物性生活,体能才有保障。

第一维护生活特性,以增添体能。头脑清醒者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能把现代生活存在的隐患和裹挟的危害认知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而后坚如磐石地维护物性生活的基础。台湾著名学者“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在谈到养身时,大声疾呼“人过65岁之后,绝对不要吃好!绝对不要吃饱!绝对不要跌跤!”我想再加一句“绝对不要痴呆!”养生大师、国学传承者南怀瑾说:“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真正的健康生活并非刻意做什么,吃什么,而是有意不做什么,不吃什么!

第二适应体质特性,以增添体能。人独有的直立而行姿势优美雅致,也显示人比动物高瞻远瞩。而因此而带来的腰椎和颈椎损伤却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人比动物衰老得快。中老年退行性改变是自然生理退变现象,是正常衰老过程,而非器质性病变,一方面,我们不应劳民伤财对其过度进行治疗,而应以保养为主;另一方面,我们要多留意多观察,以防止转变为器质性病变。此外,不可小觑人的体质类型和器官机能各有差异,爱生活就要时时处处优先顾及这种差异特性,才能储蓄体能,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譬如,血尿酸高者,需禁忌高嘌呤事物。

第三认知情感特性,以增添体能。人是情感动物。古老中医的病因学说把致病因素归纳为外因、内因、不内不外因。其中,内因主要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著名中医大家郝万山《不生气就不生病》的医著诠释了“百病皆生于气”的医学道理。广西第一个中医博士刘力红自报胃病久治不愈,最终“怨消病祛”。可见,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静则身静,得病要靠自身修复系统来修复疾病,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天下苦情久矣!我们期待心病还得心药治,这只古老中华医术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