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岁月深处的蒸灯
文 | 郑丽丽俗话说得好,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转眼到了正月十五——这是标准揪着年尾巴的日子。晚上看了半晚上盛放的烟花,绚丽的夜空里展示着盛世繁华。微微呛人的烟花味道,又不由自主地勾出小时候,老家人十五做蒸灯的记忆:灯火如豆,夜空里飘着清香,花生油燃烧特有的清香。遥远的记忆在夜空里轻漾而来。
民间认为 月神 是主宰旱涝风雹的,要想有个好年景,必须要有月神的保佑才好。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全国性的 闹花灯 ,我们这里的蒸灯祈福,大约都有古时候求月神庇佑的影子吧。
现在信息发达,正月十五闹花灯,几乎人人皆知。蒸灯,不是 花灯 ,“闹”倒是擦点边。花灯是纸糊的,绸裹的,蒸灯则是面做的。严格来说,蒸灯十五是我们胶东地区一个独特的民俗。正月十五,燃起盏盏面灯,照福,照穷气,祈愿新的一年家人健康平安,收成称心如意。虽说日趋式微,倒是时常鲜活在我和同龄人的记忆里。
我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母亲总是虔诚地按照她从先辈们那里继承过来的仪式,庄重隆重的过着这个节日,以至于这些本不值钱小事能沉浸在我成长的脚步和日趋稳定的性情里。
说起这蒸灯的过程倒也不复杂。十五这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和一大个杂粮面团:一点豆面,一点白面,多数是 地瓜面 。因为那时候日子清贫没有更多的白面来做这些。面团不发酵,是死水面。这样的面蒸出来的灯不裂不会漏油。面和好后,醒一醒,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均匀,揪成大小合适的剂子,就可以做 面灯 了。
做的面灯大多数时候分三种:第一种是月令灯。面剂子捏成浅浅的小碗状,一月灯在碗沿上捏上一个角,二月灯在碗沿上捏上两个角,……直到十二月的捏十二个角。这些灯体量比小酒杯大不了多少,胜在数量多;再有,就是属相灯。家有几口人,有几个属相,就捏出来相应数量对应属相的灯来。这是最能体现主妇手艺的灯,而且这时候孩子也是可以参与进来的。一大家人,老老少少各显本事。胖嘟嘟的猪,壮呼呼的牛,瘦嶙嶙的猴,盘曲曲的蛇……有很像的,也有四不像的。能利用的家伙什都找出来了:用梳子压尾巴,用剪刀剪出翅膀,用顶针叩出鳞片,找出黑豆做眼睛……这个过程很热闹,很开心。大人孩子的脸上洋溢着笑颜,忙乎着或稚拙或精巧的手工,调侃着,评点着面桌上那些将承载幸福和希望的小东西;还有就是做一些祭祀用的最普通也用处最多的碗状的面灯了。这没什么巧处,只要别弄裂了,别漏油就行。大小有茶杯那么大,但是要比茶杯矮得多啦——省面省油!也有面富裕的人家,还蒸一些鱼灯,囤灯,莲花灯什么的,这并不常见。
面灯做好了,母亲便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一点也没有破坏它们的造型,准备蒸熟。盖锅架火,半来个小时,蒸灯就新鲜出炉了。锅盖一掀,热气带着面香,冲向屋顶又冉冉回落,腾转在小小矮矮的农家里。本是浓浓的烟火气,硬是让人感觉到人世间里有一丝仙气飘飘!低廉的蒸灯因着神圣的使命也笼上一层贵气。
月亮高悬的时候,母亲就一脸庄重的忙乎开了:先给每个蒸好的面灯插上用火柴裹点棉花做成的灯芯儿,再倒上足足的花生油。先把十二个月令灯在财神画像面前点上,然后点上孩子的属相灯,挨个叫过来孩子照福:“照照眼,好看事;照照鼻,好闻味;照照嘴,吃好东西;照照耳朵不耳背。”孩子在母亲的祝祷声里瞪眼,挤鼻,张嘴,扯耳朵,很有愿望马上就能达成的画面感。然后就是隆重的送灯。家中能想到有“神灵”常驻的地方,母亲都会去送上一盏蒸灯:大门边,灶台前,炕沿跟,鸡窝上,畜圈旁,粮囤里,米缸里,水缸里,……甚至厕所里。也有虔诚的人家,连村里的十字路口,村前的桥头河边,都会送去盏盏蒸灯。据说,蒸灯亮起的地方,能照走穷气,迎来福气。
在我的记忆里,小小的山村最明亮的一夜,一定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角角落落,小小的蒸灯,灯火如豆,闪闪烁烁,处处清香氤氲,处处温暖温馨。盏盏蒸灯,亮着家乡人的祈愿:新的一年,一定要充满光明和希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但美好的片段总会留在一代人记忆里,成为一份纪念,或者是,成为一个传说。((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郑丽丽,笔名疏柳含月,山东日照人,山东省日照市作协会员,三尺讲台演绎烟火人生,一只瘦笔放牧夕阳仄梦。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