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邻里关系中的儿童.docx
城市邻里关系中的儿童
作者:王涛彭怡
一、考虑缘起
幼儿园生活是小朋友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离开幼儿园之后,小朋友会去哪里?会做些什么?在南京师范大学里有一大片草坪,一年四季,但凡没有下雨的时候,下午接园时间一过,就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小朋友追逐打闹,家长则围坐一边唠家常。每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难免想到童年时代的一些事情,离开幼儿园回家要忙碌的事情很多,左邻右舍都是玩伴,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大草坪的环境,但是游戏无处不在,而那时候小朋友与邻里交往是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暑假做家教的经历,让我对现在城市邻里中的儿童发生了好奇感。六岁的囡囡(化名)看到我和她的邻居打招呼之后,偷偷地拽着我的手小声地说:“他家有个小狗,白色的,咬人的。”“你去他家玩过?”“没有。不认识他。”后来问过囡囡的妈妈,是否会带囡囡去邻居家玩,她说:“不太可能,人家情况我不大清楚,怕影响人家生活,见面打个招呼就够了。也不用人家协助什么的,人家也有自身的事情吧。”
这位母亲的思虑代表当下很多家长的看法:尽量维护家庭的隐私,不要干扰他人生活。二十几年的光景,“商品住宅套间成为家庭单位的社区结构,左邻右舍没有任何亲缘、业缘关系或交往历史,使得保守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市邻里间的关系急转直下,“邻居间相互交往少,交往程度低;邻里间缺乏深入了解,相互了解程度低;邻里关系的相互支持功能弱化,相互支持功能程度较低。从总体看来,都市居民邻里关系出现淡化和表层化的特点。”从横向看,邻里范围的缩小。……从纵向看,表示为邻里交往深入程度减低,相互的了解只停留于诸如'家里有几个人’这样的表层次上,深入了解的程度较低。小朋友从“散养”到被迫与家长蜗居家中。在这种影响中,小朋友与邻居的交往发生变化,影响小朋友与邻里交往的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变化中,小朋友的角色是什么?如何看待儿童对社会的贡献?
二、邻里和城市邻里关系的变化
邻里是社区组织中的重要局部,所谓邻里是指“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邻里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关于邻里的社会功能,“社会学认为,邻里之间有相互支持的社会功能,即邻居间能够在小范围区域内提供合理的相互维护和相互协商,使邻居间有平安感和信任感,在生活中互通有无,一起解决生活难题。”此外,何肇发认为邻里对于涵盖其中的家庭具有生产互助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社会整合的功能⑥。
人的存在、家庭的存在离不开群体,人天生具有合群性,“人的生存离不开人群(社会),人群的聚集是社会内聚力的表示,在物质空间上体现为密度,中心与非中心体现在密度的差别上。成组、成团体现有秩序的接近,只要有人群就有中心。此外假如中心变得过于拥挤,人会自动地拉开距离,维护其个人与小群体的私密性和领域性。公共性和私密性是人的基本需要。”个人以最适合自身的方式调节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公共性和私密性中间进行选择,邻里关系会不时的变化和调整。
保守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样式,转变成了“高楼蜗居”、单元房式的居住样式。这种居住样式的改变直接引发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保守的居住区中,由于公用设施多,公用部位多,决定了邻里之间交往的频繁,因此也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有很多公用的设施和场所,邻里之间互动交往频繁,这种人际间的熟悉程度能够加强相互之间的关注、信任,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互助性强。保守邻里间的生活服务功能较强,育儿和养老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邻里守望相助中实现的,这种良好的邻里关系在很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家庭的缺乏。但对家庭的个性和隐私性维护缺乏。
而“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又为减少琐细的生计纠纷和柴米油盐低层次的互助、互动,把剩下来的精力用于满足高层级的精神交往发明条件。”⑨而电话、网路等等媒介使人们的联系更加便当,邻里的地缘性影响减弱。现在的邻里间,直接交往减少,家庭的隐私性尽量得到维护,人际交往的自由度、自主性提高了。
在肯定现在邻里关系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家庭的私密性的同时,邻里间公共性被弱化,邻里间不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肯定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廖常君认为:邻里关系淡漠带来消极影响加剧,首先是违法犯罪事件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情感的沟通,使人缺少了精神慰藉和平安感,人的个性受到压抑。
三、影响儿童与邻里关系的原因
邻里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生活。特别是家庭之外的生活。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邻里关系,邻里之间是由不同的家庭组成的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家庭间家长的交往赋予邻里交往以教育的意义。邻里与儿童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影响儿童与邻里交往的原因:
(1)时间因素
儿童与邻居交往应该在什么时候最合适,假如是在邻居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