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师范学校历史沿革
益阳师范学校历史沿革
湖南省益阳师范学校起始于1551年设立的龙洲书院,前身为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创办于1925年,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创办于1941年。1949年10月1日,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于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湖南省益阳师范学校。时移世易,岁月匆匆,益阳师范学校已度过96个春秋。虽几易其址,几更其名,而弦歌未绝,教泽长敷。得山水之精灵,受春风之泽化,校誉昭昭,硕果累累,被誉为资水文明的摇篮。
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
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的历史始于1925年,其前身是龙洲书院,位于益阳县城南龟台山(今益阳市二中校址),明嘉靖三十年(1551)设立。1912年改称为益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25年4月,由校长周则顾主持,将学校改为益阳县龙洲学校,设师范部并设高小补习班。师范部招收高小(旧制)毕业生,学制2年,1929年省教育厅饬令改名为益阳龙洲师范学校,学制3年,1931年奉令学制4年,同年8月设立附属初级小学并附设民众学校一所。1934年10月奉命更名为益阳县立龙洲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8年11月为避免日寇空袭,将学校迁至桃江马家坪周祠;1940年8月因周祠狭窄,将学校迁至大桥乡清塘陈家村张宅,开始兼收女生;1941年8月学校奉令增班,因张宅难于容纳,迁瑶华乡符家塅秦文周公祠;1944年6月,日军进犯益阳,学校奉令迁至良乡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次年2月迁至桃源乡剑桥胡氏光华小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学校初移桃谷乡中心小学;同年10月,学校奉县政府令迁回原址;1946年10月,学校更名为益阳县立龙洲简易师范学校,1948年,增设中师部更名为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创办于1941年5月。当时,湖南省政府按全省行政督察区域分区设学,益阳为第五行政督察区,所以创办时定名为湖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由首任校长周维祯奉命筹办。九月开学,临时校址设益阳县涧山乡板子桥。1942年上学期,益阳县政府划拨益阳县涧山乡三重塘学产山场为五师永久校址。1944年新建校舍。1945年夏季,教师、礼堂、教职员工住宅均告落成,部分班级迁入。下半年日军犯境,益阳沦陷,学校为避难转迁安化江南坪。1945年9月,学校迁回益阳。当时,三重塘校舍大部分被敌人炸毁或拆毁,临时校址设在益阳市学门口,龙山港,并着手重建三重塘校舍。1949年8月,全校师生迁回三重塘新校舍上课。1949年上学期全校有5个年级9个教学班。学生420名,教职员工66名,拥有大小房屋16栋,校教具及图书仪器较为齐全,是一所初具规模的中等师范学校。
湖南省益阳师范学校
1949年8月,益阳县城解放,当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益阳专员行政公署训令,益阳县立龙洲师范学校与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合并,校址设省立五师原址,10月1日学校正式更名为湖南省立益阳师范学校。湖南省教育厅任命林伯森为益师首任校长,1953年9月,校名奉命更改为湖南省益阳师范学校。从1956年开始,学校按照《师范学校规程》办学,长期稳定在12个中师班,2个小学教师轮训班,并设函授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学校按确定的规模进行配套建设。当时,校区面积有250亩,建筑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校具教具齐全,图书仪器充足,师资队伍强,教学质量高。是湖南省建设得较好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并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学校被撤销,校园被占,校具教具失散,图书仪器瓜分,教职员工调走,益师附小也随同消失。1973年奉命恢复益阳师范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益阳地区师范学校,在原益阳县羊舞岭公社七里桥大队黄洲子山(今益阳市赫山区赫山镇东风岭)重建校舍。校园面积74亩,按16个班规模配套建设,1975年开始招生。1978年4月,中共益阳地委决定恢复湖南省益阳师范学校名称,1980年,学校贯彻执行《中等师范学校规程》,从此,益师围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982年下学期改制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4年3月召开的湖南省中师“三定”(定规模、定改建项目、定投资额)会议,根据益师条件,确定学校规模为24个班,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和全面规划,1987年底,湖南省中师“三定”会议下达的扩建任务基本完成。新建校舍分教学、体育运动、教工生活、学生生活、校办工厂等五个区域。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