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与她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手稿全影
杨沫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照片中的手稿,就是《青春之歌》的原稿,现在静静地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手稿库中。手稿中作者修改的痕迹清晰可见,岁月淘洗的痕迹令它更显珍贵。
看到“忘食”的《青春之歌》
杨沫自小就是叛逆独立的女孩,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她离家出走、抗婚、北大旁听到受到共产主义者感染毅然改变旧我追求新我的传奇经历,这些形成了《青春之歌》最精彩部分的根基。在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中,杨沫又多年浸泡在乡野,植根于劳苦群众,和民众们生死与共。她的创作生涯也总离不开这段血与火的经历。
1951年,杨沫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想要创作一部反映她亲身经历的作品,尽管当时她受病魔折磨,还是坚持创作,终于在1958年出版了这部《青春之歌》。小说刚一出版便大获成功,1959年国庆节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便已完成。一天晚上,杨沫接到通知:周总理要观看《青春之歌》并接见主创人员。当杨沫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时,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与她热情握手。邓颖超还笑着对杨沫说自己很喜欢看《青春之歌》。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杨沫激动得几乎看不清画面,好像做梦般的经历更是令杨沫回家后兴奋得睡不着觉。不出所料,《青春之歌》公开上演后各电影院全部爆满,电影的主题曲《五月的鲜花》也随着电影一起流行全国。邓颖超写信给杨沫说:“《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止一次,小说也看到'忘食’。”
《青春之歌》的成功让杨沫名满天下。《青春之歌》写出了杨沫最真切也最独特的青春,更写出了那一代人共有的青春。没有什么比亲历的成长过程更能激励人心,相信也没有哪部作品比《青春之歌》更能代表那一代人的青春往事。同时,它的成功还在于以知识女性为主人公,塑造了林道静这样一个侠骨柔肠的女性形象。
小说以大篇幅描写爱情,但又不是单纯的爱情小说,爱情与救亡、战斗交融在一起。作品中有战斗、有爱情生活,又有个人灵魂世界的披露,将其组织成一个娓娓动听的传奇故事,为新中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唤起了整整一代人的浪漫情怀。
现代文学馆的镇馆之宝
杨沫的作品中流露着对理想、对党的赤诚,她的为人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后不久,杨沫就捐赠了自己手里的《青春之歌》手稿。她捐赠的不是其中的部分,而是整部手稿,保存完好,如今已成为现代文学馆的镇馆之宝。
在去世前一年的1994年6月28日,杨沫立下遗嘱,将《青春之歌》的版权、10万元稿费以及一批珍贵的手稿、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著名学者吴福辉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诞生与发展》一文中回忆说:“比较晚成立的'杨沫文库’因作者开创了不仅赠书赠物并赠送版权的先例,而显得十分特别。”舒乙则评价:“杨沫先生捐赠版权是中国文学界破天荒的第一次。”(《杨沫的遗嘱》)
在这份遗嘱中,杨沫写道:
我把我的10万元人民币积蓄,赠给现代文学馆。并把我所有著作的版权及稿酬,也全部赠给现代文学馆。
1995年的3月春寒料峭,中国作协第四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杨沫先生出席了这次会议,当时她精神状态很好,期间主动找到了现代文学馆的负责人,称自己还有一批著作、藏书要陆续捐给文学馆保管。杨沫先生病逝后,这个承诺全部得到了落实。
1995年11月30日是杨沫生前清醒的最后一天,中国作家副主席陈建功回忆了当天他去看望杨沫的情景。那天,杨沫说了很多话,上午,她说要治好病,还有很多事要干,要继续干。中午,她说要立遗嘱,翟泰丰和陈建功就是这时来看望她的。杨沫表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一辈子为党做事,稿费要捐出来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我的一切,都是党的,都是党给的,我永远是党的人!’随后,杨沫同志又交代了自己曾经立下的遗嘱,把《青春之歌》的版权、10万元稿费以及一批珍贵手稿、文物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其高洁的人品和文品,将永远为文学界铭记。”
杨沫,青春永在
对于杨沫将所有“遗产”捐赠给国家而不是留给子女的决定和举动,杨沫的家人表示了尊重和支持。杨沫的儿子马青柯说:“母亲常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教育我们,由于要把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和文学创作中,早年她不得不把我们几个年幼的子女寄养到农村老家,后来又安排我们上常年住宿的供给制学校。正如我姐姐马徐然所说:爱也冷酷,爱也温柔,她是一位新型的、可敬爱的母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的贤妻良母。”
1996年3月8日,“杨沫图书、版权、稿费捐赠仪式”在文采阁举行。“一个人只有把他的生命和时代、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生命才有意义,才灿若星辰,才不虚度年华。”(《青春应当是鲜红的》)这次捐赠壮举可以说为杨沫峻洁高尚、热情奔放的人生历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常设展览“中国现当代文学展”正式开幕,在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展厅,杨沫的介绍和《青春之歌》的手稿展柜总能吸引很多观众驻足。
2019年,现代文学馆先后举办了“初心与手迹——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大展”以及“初心与手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融媒诵读会”,《青春之歌》手稿成为打头阵的重头戏。诵读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手持这部手稿登场阐述,艺术家艾敬深情朗读了小说的片段,杨沫之子马青柯在与李敬泽的对谈中叙述了作品的诞生背景与自传体写作风格等。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早博士从专业研究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评点,直播现场同时放映电影《青春之歌》的经典片段……这些深入到文本内外的有深度的呈现令观众了解了更多《青春之歌》的故事,领略到了其塑造几代人灵魂的魅力。
2020年年末,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摄制组找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签署了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中使用《青春之歌》版权与相关资料的协议。2月7日晚8点,陶虹演绎的话剧版林道静亮相央视舞台,演员们再次与观众一道重温林道静们用生命和热血唱响的青春旋律。
就在笔者写作本文的时候,现代文学馆办公室里丁零零的外线电话铃声响起,是一个大学的社团询问改编《青春之歌》该如何取得授权。社会公众对这部作品的热情关注时时督促着全体文学馆人珍视先生的这份珍贵遗产,学习她高尚的道德风范,兢兢业业地做好事情。
杨沫,青春永在。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