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论语》悟读【381】
学问多自虚心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论语》第十五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之考虑,一定会有眼前之忧患。”
【悟读】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此联饱含了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应合了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群处之时须谨言慎行,该说则说,不该说不说,以免祸从口出,善于聆听也是一种人生大智慧;独处之时要乐于享受,善于反思,守住自己纯真纯善之内心。
本章夫子所言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有着永恒之价值。它提醒人们看问题须从大处远处着眼,否则,眼前就会发生困难。人若能深思熟虑,则可办事周详,预防流弊。
为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涉及到一个思维格局的问题。短视之人往往囿于一事一物,对事物的发展的看法往往片面或偏颇,故容易为近患所困;而有远见的人,风物长宜放眼量,他们并非没有眼前之忧患,而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未来,因而可以理性科学的应对眼前之忧患。
风物长宜放眼量,首先要求我们透悟人生,看破眼前,不为一时之矛盾和困难纠缠,开怀度日,没有郁结之心情;其次要求我们对人对事要有宽阔的胸襟,“湖海胸怀容万物,云天眼界阅千秋。”
世人喜欢将人大致分为三类: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这并不取决于人的出身、地位、财力等外在因素,而取决于人的素养及做事之方式,这一划分更多的是基于精神层面和人生境界。
一般而言,上等人会捧人,中等人会挤人,下等人会踩人。
人与人之差距,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一个人的格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