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沈从文与北京人艺

沈从文给焦菊隐、梅阡导演的《初看印象供参考》一信中谈有关《武则天》舞美服饰问题

1961年夏天,北京人艺决定排演郭沫若的另一部历史题材话剧《武则天》 。这是继《虎符》 《蔡文姬》之后,北京人艺第三次与郭沫若合作。焦菊隐称之为:“在学习传统戏曲表现手法及其精神原则方面,进一步试验探索话剧民族化的又一次实践( 《排演〈武则天〉的一些想法》 ,见《焦菊隐文集》卷三154页)。”这个戏仍然请沈从文先生做顾问。

在文物研究领域,沈从文称得上是全才,对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绘画、家具、舞蹈、服饰、丝绸、染织、图案等,都很有见地,发表了许多论著,最突出的是他编纂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成为资料最完整、插图最丰富、考据最确实的中国古代服装史专著。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沈从文就在文坛博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小说和散文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但也受到了不少排挤和打击,被称为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 ,是“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 ,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清客文丐传统” ,尤其是对沈从文“作为反动派”的阶级定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本来就对批评十分敏感的沈从文备受打击。

1949年以后,沈从文下决心“转业” ——他不得不离开北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沈从文在北大教书的时候,常与博物馆系打交道,经常去帮忙,也捐过不少陈列物品。而且,年轻时在家乡,他就曾接触过大量的古籍、字画和古玩。所以,他既然要离开北大,就被安排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一年,沈从文47岁。他的夫人张兆和说:“幸好他转了,转的时候有痛苦,有斗争。他确实觉得创作不好写了,难得很。 ”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期间,尽管沈从文很苦闷,但他还是很敬业的,“一旦碰到具体的文物工作,沈从文就仿佛变了一个人。看见好东西,沈先生就想办法买回来。自己先垫钱,再交给馆里。 ”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他千方百计地接触文物、研究文物,积累了不少资料。他丰富的知识和文物功底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认可。

就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北京人艺慢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1958年到1963年,北京人艺在排演《虎符》 《蔡文姬》 《武则天》 《关汉卿》和《胆剑篇》时,都得到过沈从文的指导意见。何况,沈从文与曹禺早就是很熟悉的朋友。1937年,沈从文就曾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伟大的收获》 ,高度评价曹禺《日出》一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据北京人艺老艺术家郑榕回忆, 1958年人艺排演《蔡文姬》时,曾请沈从文做顾问。沈从文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剧组的人讲解了几个小时,还为剧组准备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在每一份资料中都做好标签。让郑榕难忘的是,沈从文还为剧组调出了台湾影印《故宫博物院藏画集》 ,就是为了给剧组介绍宋代画作《文姬归汉图》 。

1960年9月,曹禺创作剧本《卧薪尝胆》(后改名《胆剑篇》),取材于大家熟知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曹禺曾就剧中的若干历史问题向沈从文请教,沈从文于9月16日复一长信,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为使演职人员尽快熟悉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沈先生费尽心思,先后两次为北京人艺开列了《有关吴越一剧道具形象参考草目》 ,所列草目涉及古代画作、漆器、拓片、武器、马车、床具、经书等,显示了他对古代文物的渊博知识和踏实的治学精神。1961年,他还致信曹禺,对《卧薪尝胆》一剧提出过修改意见。

这次接到北京人艺送来的剧本,沈从文认真阅读了全剧,然后整理写出了《关于〈武则天〉一戏参考材料》,稿纸10页共64条,用毛笔楷书写成,详细介绍了与剧中人物形象有关的资料种种。譬如第一条,就介绍了武则天的形象可以参考哪些资料,它们出自谁的手笔又藏于何处;又如唐代大臣的装束,他在第四条写道:“敦煌二二〇窟贞观十六年壁画维摩说法图下部帝王与侍从执宰大臣(执宰大臣特别重要,历博有线勾复本稿,必须从这个画上装扮朝臣)”;同时,第五条又指出:“又一九四窟同画(时代较晚,武后高宗出行仪仗仍可参考) 。 ”又在上面加注:“裴炎等装束相貌必需参考此二幅。 ”在其所列各条中,举凡唐代初期服装、坐具、会茶场面、书斋布置、刑具、审案、绸缎染织、莲子羹盛器……无不具备,再次展现了沈从文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不仅如此,他还应导演的邀请,从彩排到正式演出不止一次来北京人艺看戏,每次都对其中的细节提出有据可考的意见。初次看戏后,他给焦菊隐、梅阡导演写了《初看印象供参考》一信,就提出了36条具体意见,比如“上官婉儿房中应有个衣橱” ,“京戏中花旦侧身下蹲行礼可以不用” ,“道生作了和尚后似乎应沉重些” ,“几人读诗也不妨慢慢些,从字句中读出情感来,有腔调些” ,甚至包括唐代寄信所用信封的尺寸,他都一一指出,供剧作排戏时参考。他还在信中向焦、梅二位导演建议,下次看戏时,“能和你们的美工同志中一位在一处,即可边看边说什么部分用什么代替,会更好些” 。

从这些手稿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沈从文先生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人艺曹禺、焦菊隐等戏剧大师谦虚、负责的创作精神。

(0)

相关推荐

  • 量步北京:南小街周边

    暑气稍逝,重新开始量步北京.从朝阳门到东四,朝阳门南小街是朝阳门南大街与东四南大街之间的对称轴,然而街两边的风格却有着较大的不同,是新城和老城,是过去和现在的味道. 东面是完全消失的各种胡同,竹竿胡同 ...

  • 研讨会后的思考之一

    昨天在焦菊隐戏剧美学研讨会上,有人发言中提及下边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所戏剧高校高年级的学生,在做节目时问导演,我们致敬的都是巳故的老艺术家,可有一位却在座,他听到故人在座,会有什么感觉?导演很奇怪,怎 ...

  • 北京人艺这座艺术殿堂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 徜徉在一件件文稿.书信.日记.照片.道具.服装中间,我们仿佛听到中国戏剧前进的脚步声,也仿佛看到前辈们在崎岖山路上奋力攀登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怀念往事的感动. 北京人艺这座艺术殿堂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

  • 阅读盛典分会场丨焦菊隐与《龙须沟》作品分享会

    焦菊隐与<龙须沟> 正如焦菊隐先生所言:<龙须沟>仿佛是一座嶙峋的粗线条的山,粗枝大叶地去看,没有生活经验地去看,外表上是一无所有的.然而,这里边可全是金矿.这一次我们懂得挖掘 ...

  • 「双百方针」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春满园

    [历史瞬间]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 ...

  • 解玺璋:张恨水是如何写北京的

    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享年72岁,但他的一生,有一多半儿是在北京度过的.他1919年秋天来到北京,那一年他24岁.许多年后他忆及此时依然还记得:"--天色已经黑了,前门楼的伟大建筑,小胡同的矮 ...

  • 解玺璋 | 《春闺梦》:好戏是唱出来的

    程砚秋 据程砚秋自述,辛亥革命之后连年内战,和平呼声日益高涨,<春闺梦>是为了反映社会呼声,传达反战声音而创作出来的.<春闺梦>在唱词.艺术表现.气象意境方面均有所突破,程砚秋 ...

  • 解玺璋 | “戏”说

    本文要点: ■清末发生在西风东渐背景下的戏剧改良运动给戏剧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赋予戏剧以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如果说梁启超是近现代中国文艺政教中心论的始作俑者,那么,王国维的理论则开辟了近现代中国审美中 ...

  • 解玺璋:京剧舞台不能把演员边缘化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毫无疑问,古老的京剧艺术应该革新,也应该探索与新的观众群体进行沟通的种种可能性.但就探索而言,号称新京剧的<霸王别姬>却并不成功.     现在喜欢说核心价值,京剧的 ...

  • 解玺璋 | 翁偶虹:中国式戏曲批评的集大成者

    翁偶虹先生年轻时向往自己未来的人生,曾以"六戏"自题斋名.他所谓六戏,即听戏.学戏.唱戏.编戏.论戏.画戏是也.就"论戏"而言,或可理解为今日之戏曲批评,尽管二 ...

  • 解玺璋:京剧进小剧场,靠谱!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北京青年戏剧节总共11台戏,其中有一台京剧.尽管是惟一的一台,但是,有,就比没有强.对京剧来说,这是一个主动靠拢青年的机会:对年轻人来说,则方便了对京剧的了解:可谓两全其美. 京 ...

  • 人家吃面包,我们只搜集面包屑 | 江河&解玺璋·早茶夜读第139夜

    第139夜 | <张恨水传> 人家吃面包,我们只搜集面包屑 文|江河&解玺璋 解玺璋金句 他一生都在办副刊. 他办副刊有一个核心的想法, 核心的想法是什么呢?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放低 ...

  • 张恨水:我写小说是副业 | 江河&解玺璋·早茶夜读第138夜

    第138夜 | <张恨水传> 张恨水:我写小说是副业 文|江河&解玺璋 本周主题 「张恨水」 解玺璋金句 他们的文化理想,是给读者提供一种休闲解闷儿的读物.而不仅仅是一种带有启蒙教 ...

  • 解玺璋:文字垒起的一座丰碑 ——评英雄传奇《董海川》

    年初收到李铮兄寄来的两大本<董海川>,我的确吃了一惊.煌煌近百万言的一部巨著,是我难以想象的.恰如李铮兄在"后记"中所言,大约十年前,我们曾在一起谈到董海川,我希望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