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挫折是带着礼物来的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只不过大小程度不同而已。

没有人会愿意经受那些让我们哭过、恨过、沮丧过、失落过的挫折,无论你如何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也不想要有挫折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选岁月静好的日子。

然而,很多时候,那些痛苦经历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挫折,不得不去适应的时候,却会意外而惊喜地发现,原来,挫折是带着礼物而来。

这个礼物当然不是挫折本身,就像当年那个寒门贵子的演讲《感谢贫穷》备受争议一样,贫穷也好、挫折也罢,本身不能成为礼物,我们也无需感谢它。如果有可能,我们都会拒绝或消灭它们。

我们应该承认,挫折与礼物,确实是相约而来、携手而至的,那个礼物是从我们应对挫折中生长出来的。当我们终于从挫折中站起来,藐视挫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个礼物就在那里,那就是我们发展出来的能力与智慧。

苦难和挫折无疑会带给我们压力,对于压力,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我很羡慕并且佩服国外心理学家们能够做很多历时较长的心理实验,这些实验会颠覆我们的常规认知。

比如:我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然而,压力过大是有害的,这也已经成为我们都承认的大众认知。但是,仅仅把认知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有些流于肤浅,因为,心理学家的实验告诉了我们更深层次的道理。

美国的凯利.麦格尼格尔曾经在书中陈述过一个研究:

三万名美国的成年人参与了一个压力调查,调查问卷中重点了解了两个问题,一是回答自己承受的压力大小;二是回答是否认为压力有害健康。

八年之后,研究小组再次调查了当年参与压力问卷的人群,结果发现,当年承认自己压力很大的人,死亡风险提高了43%,这无疑印证了压力有害健康的论断。

然后,研究小组继续统计分析,却有了另外的结论。在当年回答的两个问题中,那些既压力山大,又不认可压力有害健康的人群,死亡率并没有提高,恰恰相反,他们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是死亡风险最低的,甚至要低于那些压力很小的人。

研究结果证明了,真正有害健康的凶手,不是压力,或者说不仅仅是压力,还有“压力有害健康”这个观念本身。

很显然,当挫折无法选择时,我们却能够选择如何看待这些挫折;与我们遭遇的挫折相比,如何看待挫折显得更为重要。

这也符合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原理,或者自证预言的观点。当我们认定压力和挫折对健康有害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更加沮丧和消极,我们更难从挫折中走出来,因为那种无助感和悲伤的情绪会让我们削弱或失去修复的力量。

相反,如果我们相信,挫折会带给我们礼物,相信尼采的话——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然后,我们就不再怨天尤人,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也不会躲在无人看到的角落里,独自舔着伤口自怨自艾

有个词叫做“创伤后成长”,就像一棵树被暴风雨刮折了,然后又在伤疤处长出新芽、抽出新的枝条一样;暴风雨让这棵树有了新生,这棵树比以前更有生命力了,虽然,它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虽然,那伤疤还在。

就像地震后的舞蹈老师廖智,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是经历了痛苦之后,她生活得比以前更加精彩了。她不仅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帮助更多残疾人振作起来,而且,还找到了高大帅气有才的丈夫,有了可爱的孩子,更加自信阳光了。

还有我前些天写的没有双臂的杨孟衡,失去双臂后,他无论从身体还是智力都迸发了极大的能量。

那些遭遇创伤后重新振作的人,会发现自己从未有过的潜能,会打破以前的自我设限;有人找到了生命新的价值和意义;有人开始致力于帮助他人,就像李开复身患癌症又康复之后,不再想影响和改变世界,而是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传播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

挫折还会让人重新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也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有一个比喻很贴切,微弱的火苗害怕一阵风吹来会把自己吹灭,而经历了挫折又站起来的人,就变成了一堆火,它反而期待着风能够吹来,因为这样会让它燃得更旺。

所以,我喜欢那句话——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

相信挫折带着礼物而来,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生命的力量,我们就能战胜艰难险阻,迎接各种挑战,铸造精彩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