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芝多一夜关门,年轻人抛弃老牌面包店了吗?

陪伴了上海人20多年的宜芝多
真的要就此告别了吗?
一夜之间,上海的宜芝多全部关张歇业了。
曾经,宜芝多在上海可是相当洋气的面包房,在江浙沪长红了20多年,北海道吐司、芝士蛋糕、年轮蛋糕等产品都曾引领过风潮。
就在2020年初,它在上海还有着近140家门店。疫情一来,去年下半年关门了一半。
到了现在,宜芝多更是陷入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工厂停工停产,剩下的门店也只能停业。
而如今,宜芝多频临破产,实在让人唏嘘。
和宜芝多一样,老牌面包店在近几年集体式微。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疫情之外,还有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
如今的你,是怎么买面包的呢?仔细回忆一下,可能就会发现其中缘由。

01

员工停工,工厂停产,门店停业

就在上周末的父亲节,宜芝多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公告,短短几句话,让人唏嘘不已。
歉意背后,道出的是比门店关张更严酷的现状:连工厂都停了,发不出货了。
图中的蔡师傅,就是宜芝多创始人蔡秉融,曾是中国烘焙届实打实的风云人物。
接受媒体采访时,蔡秉融承认,因为资金链断裂,已经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了,200多名员工的社保也断交了近一年。
“员工停工,工厂停产,上海门店因此闭店了。”
这次关闭的30多家门店,是疫情后宜芝多在上海仅剩的线下店铺。
有数据显示,就在2020年2月份,宜芝多在上海还有着135家门店。
结果因为疫情来临,到了去年8月份,宜芝多不得不关闭了70多家门店,直接被砍掉了一半。
蔡秉融试图力挽狂澜,求银行贷款无果,甚至卖掉了自己名下的房产,却依旧没能补上资金缺口。
蔡秉融
剩下的门店,大多也难以为继,陆续关门。仅剩的悦达889、陕西南路、置地广场等30家店铺,到了上个周末因为停工停产,也终于熄了灯。
看到这一幕,手上还握着宜芝多提货券的消费者们慌了。好在蔡秉融并没有就此“跑路”玩消失,而是主动面对媒体,表示正在努力寻求复工复产的方法。
“正在寻找投资者,希望拿到融资后重启经营,召回一部分老员工,再重开8到15家门店。下半年有月饼季和各种节庆,是烘焙业旺季,撑到那时候现金流就能得到纾解。”
蔡秉融说:“只要有4000万,宜芝多就能活下来。”

02

百家门店开进地铁站,疫情却来了

疫情对于实体行业的打击,大家都有目共睹。
但是对于一家曾经占据上海各大商圈和地铁站的面包店烘焙龙头而言,疫情竟然造成如此大的冲击,还是许多人没能预料到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来自于宜芝多对于品牌发展的规划选择。
1992年,蔡秉融从台湾来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到瑞金宾馆的面包房当点心师。几年后,他凑够了100万元开始自己创业,给起店名为“宜芝多”。
宜芝多音译自日语Ichido,意为“再一次”,代表着希望客人在品尝过之后能表示认可,并再度光顾。
1999年,第一家宜芝多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开门营业,原创主打产品北海道香浓吐司一炮而红。
之后的十多年里,宜芝多在上海成了日式连锁面包房的代表,芝士蛋糕、柠檬卷、年轮蛋糕等产品,都一度引领了烘焙界的潮流。
在外滩君的大学时代,还没有如今街面上那么多的网红咖啡店,那时去宜芝多买一块芝士蛋糕,在年轻人中可是相当时髦的。它松软甜蜜的口感,让我记忆至今。
随后,消费升级的时代来临了。
但在这个诸多品牌纷纷向高端产品转型的关头,宜芝多却没有选择向高端产品转型,反而主动选择了“下沉”。
2016年,宜芝多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签署“百店计划”合作协议,短短两三年里,宜芝多在上海地铁站里开了105家门店。
只要能换乘的地铁站,几乎都有宜芝多的身影。这些门店注重的是“走量”,把面包封进小塑料包装里,给上下班赶路的上班族即买即走。
这样的大客流,占据了宜芝多75%的营收。大多数鸡蛋,被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
蔡秉融说,2020年疫情爆发,最严重的2、3、4月里,地铁客流量锐减,基本没有营收。到了5月全城复工,地铁客流逐渐恢复,大多数人也只是带着口罩匆匆路过。
“2019年,宜芝多的营收超过3亿元人民币,到了2020年只有1.5亿元。”宜芝多的资金链,就这样断了。

03

老牌面包店集体淡出视线

在那一辈的烘焙连锁企业中,宜芝多其实头脑算是很活络的,也很愿意尝试更新鲜、更多元的新方向。
“消费者的习惯一直在变,企业要有计划、想法、资金和概念才能生存下去。”在2016年,蔡秉融曾这样说过。
那些年的宜芝多做过很多尝试,调整了商标和品牌形象,还开过纯面包店、社区店、巧克力店、蛋糕店,出过许多创意周边,追求的就是特色化和个性化。
但不得不说,除了疫情的原因,宜芝多仍然没法完全跟上日益变化的大众消费习惯,它也并不是个例。
这些年,其实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牌面包房和西点店,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退出了大家的视线。
克莉丝汀饼屋、香特莉西饼、可颂坊、85度C……这些曾经每天在路上都能的名字,都纷纷告别了我们生活的街道,有些销声匿迹了,有些则是越开越少、越开越远。
去年8月,新华路上最后一家马哥孛罗停业。在外滩君的印象中,这家位于梧桐树荫下的面包店,正是那个年代的小资情调。它的离去着实让我久难释怀。
到底是什么占据了这些老牌面包店的位置?其实很难一言以蔽之。
这些老牌面包店的供货模式,其实大多还是工厂生产,依靠冷链物流统一配送门店上架。
相比之下,更新潮的面包房往往都更倾向于现烤现卖,许多店铺都敢于用全透明方式制作面包,让顾客看到全过程。从视觉、嗅觉上感受到的新鲜程度,自然更能刺激购买。
同时,对于年轻人而言,我们的选择实在太多了。
奶茶店、咖啡店早就成了主流的休闲场景,这些店里也有面包和蛋糕,他们往往也更善于营销,打造网红品牌和社交概念。
相比之下,宜芝多这样的老派面包店,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蔡秉融说,如果能熬过这次危机,宜芝多也必须转型,“保留一部分现烤面包店,开放员工加盟、开拓线上渠道,转型成蛋糕+咖啡的精品店。”
这只戴着厨师帽的“小蜜蜂”,是否还能有这样的新机会呢?
祝陪伴了上海人民20多年的宜芝多好运。
文、编辑/Cardi C

部分资料来自:新民晚报、上观新闻、界面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