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 Running Index和RQ跑力
“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一味地依赖奔跑这一个手段,是不科学的。保持力量练习,对于保持跑力,和维持心肺功能,不仅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当因故不能跑时,进行力量练习正当其时。”
关注自己的跑力,让自己跑得不糊涂。这是每个跑步爱好者都具备的常识。我过去一直用RQ的跑力测试,每次跑完,数据上传后,会自动得出,受益匪浅。
无意中发现,它与polar的running index得出的结果很接近,也很有参考意义。
腿伤快满2个月了,开始好转的初期,只是在家里慢跑,这样万一跑动过程中感到不妥当,也可以及时中止。在外面一旦感到不妥,还得走回来,这个回来的过程有风险。最近随着情况好转,也开始往户外跑跑。具体来说跑了两次户外。
即使只有两次,系统也能给出running index。
一、关于Polar Running Index
Polar的running index,是当跑步超过6公里时速(相当于配速10分每公里,很慢,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在GPS取样设置为“精确”的情况下,在跑步持续超过12分钟以上,训练结束后,自动计算的。
要得到这样的总结,必须先在系统中设置好自己的最大心率,静态心率。
二、Running Index分析的是跑步能力,不是此次运动强度多大
以心率做基础,running index得出的是一项跑步能力的数据,与本次跑得有多快,强度有多大,都没有关系。如果同一次训练中,张三比李四快,但心率比李四高出很大,有可能张三这个跑得快的选手,其指数反而比李四更低。这个道理应该很好明白,正如刘翔走着,你跑着,你比刘翔快,但你的跑力肯定比刘翔低。
在刚刚恢复室内跑的时候,看到RQ上给出的“跑力”,我觉得很惊讶:怎么一个月没有跑了,跑力竟然还能维持,甚至还有点升高?
M430好像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搭载了SIR FINSTANT FIX的GPS模块的跑表(所以它自己在官网上也自豪地标出来),跑完后,看其GPS的轨迹,总算给人大大的放心,无穷放大后,也不会出现毛线团。
用它去恢复性跑了两次,一次3公里(这次还有点瘸),一次5公里(比较不瘸了),好在配速都比10分钟快,所以,就在这两次中间,都有running index的提高。如下:(户外有GPS记录的只有两次恢复跑,贴出来好难为情哦。)
上面说过,12月以来因伤只能在室内跑,户外的只有这两个数字,中间一条直线,太丑了。但它所载明的数据变化,就是能力的演进过程,从45到47,数字多了,曲线也就会出来了。
三、得到的数字是合理的
上文说到,开始恢复跑时看到RQ平台给出的数字,自己有点疑惑,觉得会不会太高了,毕竟被迫禁足那么长时间了。考虑到室内跑的距离是根据跑表感应估算的,不可避免存在有误差。用实际GPS户外跑的记录,分别看在Polar的Running Index和RQ的测算,情况如下:
结论是相当的一致啊。
如果用室内非GPS的数据,Polar running index不能得出,但RQ依然可以根据心率和距离算出。但在室内跑时,由于距离不是根据GPS精确记录的,所以,RQ根据我们所给的数据所做出的估算,也难免有偏差,这个不是RQ的问题,是我们数据的问题。
得到数字后,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明白究竟这个数字表示自己处在什么状态下,可以对照这个chart:
但是这个表和系统实际给出的评价有所不同,譬如,第二次得分47,是优秀,而第一次的45分,评定是“非常好”。
四、力量训练保障了跑力不退
恢复跑的慢节奏、轻强度下,两个平台都给出了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印证了跑力跟本次测试时的成绩没有关系,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其他训练----尤其是力量训练,对于保持跑力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只有“在跑”才能保持跑力。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1、力量训练、核心肌肉训练有助于提升跑步状态。这个基本就是人人共知的真理了。而在过去的将近2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办法如常一样地跑步,但是除了不得不卧床的那几天,力量训练和其他有氧训练(只要不加重腿的负荷)都在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室内跑步大部分都用Garmin记录,不包括在内),忽略强度的话,至少运动的次数是不少的。其中核心运动(垫上运动)为主。
2、力量训练、核心训练过程,不仅仅加强了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同样得到了维持或提高。所以在恢复跑步时,心率依然能够表现正常跑步时期的状态。这个心率跟去年10月份期间专门跑有氧跑的时候,基本处于一个水平。而不是当年纯粹从小白开始跑有氧那样,把配速压倒10分都依然心率过高。
这说明,虽然在室内力量训练,心肺能力依然得到了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