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的来历如此悲惨,但我还是要对孩子们说“六一节快乐”
六一节是个例行快乐的日子。我虽然不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有没有“过节”这回事,好像除了春节和端午,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即使是年长以后体会到很隆重的国庆和中秋,在小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记忆的——国庆当然更多是大人们的节日,而中秋,在记忆中,是“毛脚女婿”到未来岳丈家送猪腿什么的,跟自己太遥远。
除了春节和端午这两个属于全民性质的节日外,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六一可以放半天假。而且这天如果不小心破坏了生产队的庄稼,基本不会挨揍。不知为什么,人的骨子里可能天然有破坏欲,以及享受由破坏而带来的快感。对在农田里散养的孩子们(通常每家有这样的熊孩子三到四名,孩子一多就贱了)来说,田头打土仗是第一快乐的事情,而一旦打土仗,必然引发一件祸“村”殃民的事情,就是破坏庄稼。只有这一天,是可以被原谅的。打土仗这种事情,不仅男孩子参加,也时有女孩子参加,想起来也真是奇怪死哉!
看起来,六一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01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节日的祝语要谨慎了
若干年前,我在端午节跟人说“节日快乐”的时候,人家回复我“端午安康”。理由是,这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屈原之死,是一个充满着忧伤情怀的历史故事,云云。
让我突然有“日子过错了”的感觉。
敢情过去说了几十年的端午节快乐,都是错的?明明那些赛龙舟、吃雄黄酒的活动,都是快乐的嘛!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要命的是很多读书人还在这样以讹传讹。
先说端午节的来历。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从时间上说,这个节日远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了,甚至从网上可以查到的考证,在屈原自己的辞中,就有端午赛龙舟的记录。而在我的故乡,我从小听说跟端午相关的是孝女曹娥(老家有条江,名曹娥江)。不管跟哪个名人相关都好,这个节日本身,一是处在自然节气的春到夏的转换,百物繁茂生长,虫子们也开始旺盛生长,所以节日里有一个用艾防百虫的习俗,人们开始可以入水作业(赛龙舟是最好的标志,你听说过隆冬去赛龙舟的吗?),是很值得庆祝一番的。
你看到赛龙舟敲锣打鼓的场面,你真的还快乐不起来,拿腔拿调作忧伤万分状吗?
除了上面提到的“不能说快乐”的端午节,类似的案例还有清明节。
清明节与古人的关系,比端午节更要明确,就是介子推。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清明从最初的“介子推纪念”之外,也增加了更多内容,扫墓、踏青、郊游、植树、放风筝等等,丰富多彩。在这种氛围下,要是还认为不能说“快乐”,实在有些迂腐了。谁在踏青和放风筝的时候是悲伤的,请举手,左侧排队。
追思故人,是为了感恩他们的恩泽,为了让我们后人在生活中学习他们,继承他们美好的德行,并将之发扬光大。即使是每家每户的过年祭祖,完毕之后,不也是亲人相聚,欢乐无比的吗?我们难道还要回避说“春节快乐”吗?
02
—
六一节的来历,倒是清清楚楚的悲惨
现在回到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个节日与传说中纪念屈原或者颂扬孝女曹娥都不同,它的来源和指向是清晰的,独一无二的。六一节的来源,真真正正来自一场令人心碎的大灾难:就是1942年的一场纳粹大屠杀!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以“在几日之前,纳粹德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头目海德里希被当地村民所掩护下的游击队刺杀”为由,对这个村庄实施报复,进行了无差别屠杀。共有超过300人遇难。据网上可以搜查到的资料,这次屠杀除枪杀了村里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外,并把妇女和88名儿童押往集中营用毒气消灭。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史称“利迪策惨案”。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03
—
即便如此,我依然要对孩子们说一句“节日快乐”
六一节的来源如此悲惨,为什么我们不因为这个节日起源的悲惨而倡导不要说“六一节快乐”了呢?因为设立这个节日的宗旨,用一句话概括说,就是为了保障孩子们的权利,让孩子们不要再经历那种苦难,要让他们快乐。
如果我们因为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如此悲惨,便不允许现在的孩子们过他们自己的节日时,互道一声节日快乐,你去跟任何一个家长说这个道理看看,在家长削扁你之前,小孩子就已经在一旁虎视眈眈,打算上来咬你一口了!
正因为有过去的苦难,所以更要珍惜今天的快乐,要记得快乐来之不易,更要有感恩心,我想这才是设置节日的目的。悲伤,不能是节日的目的。
在节日中,不允许有悲伤这么瞎牛逼的情绪存在。
节日里,就是要快乐。
祝我自己在这个已经远离我几十年的儿童节里,快乐!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