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成长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4年开始研究社区生活圈规划,并配合或参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层面生活圈构建策略、全市层面技术导则、不同试点城市生活圈实践案例等工作。

通过借鉴国际案例和本土化研究,归纳社区生活圈规划与营造的发展目标。一是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居民生活,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二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分类引导,形成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海的生活圈构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社区人的需求入手,倡导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关怀;二是通过渐进式、小规模的环境改善,聚焦有机更新和精明增长;三是精准化配置设施,集约利用空间,提高复合化利用程度;四是彰显地方特色,植入自然、人文、社会等特色要素,形成归属感;五是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及自我更新能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社区发展。

在生活圈规划编制和实施上,可以通过评估找短板,通过规划定任务,通过计划定行动, 形成“策略-技术-机制-反馈”的管理闭环。

在规划内容上, 关注”要素-空间-机制”三项关键因子的关联、匹配与相互作用。要素配置注重便捷多元,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频繁的多元需求,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到社区末梢,先解决 “有”和“近”的问题,再达到“足”和“优”的水平。空间安排实现与生活行为模式的高效匹配,充分发挥空间的综合效能和资源共享,解决多样需求与空间不足、位置不对的矛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居民从被服务者向参与决策、提供服务者方向转变,保证社区持续良性成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还探索生活圈更高标准、更前瞻性的理想发展模式,以适应其面向未来生活方式变化和社会发展趋势,包括要素上从底线保障向品质全面提升转变,实现“服务加能”;引导方式上从统一管控向差异化转变,达成“弹性适应”;空间布局上通过有机更新寻找存量,并“激活空间”;运营管理上从条块分割向复合共享转变,促进“服务增效”,解决后续有序运营和持续匹配等问题。

结合开展的多个试点项目,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落实生活圈的理念,归纳出以下主要工作路径与方法:

1.发现短板、适应趋势、引导需求,形成问题清单

研判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社区演变规律和趋势,分析不同层次人群需求与个体年龄增长、文化教育背景的关联性,引导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向更高层次提升,结合实际、汇集民意,筛选出服务短板,针对问题清单形成社区发展关键要素。

2.建立规模适宜、层级清晰、衔接管理的生活圈构架

从服务对象和出行距离等方面,生活圈可以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和五分钟生活圈两个层级。其中十五分钟生活圈以居民步行15分钟(800-1200米)为服务半径,范围在3-5平方公里左右,服务人口约5-10万人,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应与街道(镇)行政边界尽可能重合,同时参考规模适宜、布局完整、类型相近的原则进行划示。五分钟生活圈以居民步行5分钟(200-300米)为服务半径,范围在0.5-1平方公里左右,服务人口约0.5-1.2万人,重点提供面向老幼人群的贴身服务和频繁使用的小型设施,一般由支路及以上级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以居委会管辖边界为参考、结合邻里服务站选址、综合考虑总人口与老龄、儿童人口密度进行划示。

城镇生活圈的基本层次

3.形成针对性、多元化的“菜单式策略库”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多元需求为导向制定发展策略,从生存、归属到成长、自我实现等不同阶段,梳理社区发展策略库,落实居住、就业、服务、出行、休闲、安全六方面的要求。

要素配置突出保基本、重提升、增特色。规模上补足缺口,布局上消除服务盲区,优先覆盖服务欠缺地区,类型上集中补足缺项。其中基础保障型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设置的服务要素,为“雪中送炭”型设施;品质提升型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根据人口结构、行为特征、居民需求等特点配置的服务要素,增加“可选择性”;特色引导型则是应对社会特色需求所配置的服务要素,可以“锦上添花”。

同时鼓励“软硬兼施”,在服务空间、设备等硬件到位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体育、养老、教育等配送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及团体提供高品质、专业化服务。加强文化性、地域性要素的植入,打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优化要素软件服务水平。

4.因地制宜、高效集约,提供空间保障

加强空间引导,精准布局,提升效率,构建城镇生活圈基本空间模式。一是集约紧凑,鼓励TOD模式,倡导功能多元、职住平衡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服务要素优先布局在人口密集、使用频率高、交通方便的地区;二是契合活动,适应居民出行规律,各类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在居民主要出行流线上;三是有机串联,构建由生活性街道、林荫路、骑行道、步行道组成的慢行网络体系,加强与家、工作地、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要素的有机串联;四是统筹时空,形成“小街坊、密路网”格局,缩短实际出行距离并提供路径选择性,对于出行距离略长的设施,通过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活力功能界面、微气候调节装置等优化出行体验,消减距离感;五是弹性预留,为适应人工智能、老龄化等挑战,促进全年龄段学习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多种层次的设施预留空间,包括预留街区、地块和建筑面积等。

结合设施要素的使用特征,从规模性、可达性、效率性、品质性四个维度提出服务要素的管控指标体系,实现精准配置。如规模性指标可根据使用频率、人均标准、功能模块等提出分类管控标准;可达性指标基于人群使用规律及特征,将设施分为规模集聚型及距离敏感型设施,其中规模集聚型是指对于面向全体居民的设施,需要一定的规模以集聚活力与人气,优先以服务人口作为主控指标,距离敏感型对于面向老人儿童的片区及以下级设施,需满足高频率、近距离使用,优先以服务半径作为主控指标,确保均衡布局,便捷可达;品质性指标则针对设施的选址布局、环境场地及建筑设计等提出引导,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等。

对于新增空间有限的更新地区,可从存量挖潜、更新转型、效率提升、灵活嵌入等方面入手,并制定空间奖励和规划管理政策。引导设施集约复合与共享,通过分时开放、错时共享的方式补充居民各类设施、运动场地等需求,鼓励部分设施相邻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和互补作用。

5.精彩设计,艺术加持,点亮生活

选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要素微更新项目,提升舒适度、场所感与个性化,推进老人、儿童友好型设计及艺术化设计,配置充足的休憩、观赏、健身、照明、基础补给类设施,以及文化展示、体验互动等设施和公共艺术品,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让环境从平凡向精彩转变。

6.共建共治、多元协作,有序推进行动

一是加强社区自治,探索多主体、多模式的协作机制,形成决策、实施、资金、人力四大支撑体系。二是落实多元协同参与机制,涵盖组队伍、明责任、落资金、促运营,如资金方面可由其他社区组织、驻地企业众筹共建等拓宽资金来源,并适当通过适度收费、营利设施捆绑、企业捐助形成“造血机制”,鼓励贯穿全过程、从需求调查到方案比选、促进实施、反馈评价的公众参与。三是搭建社区智慧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完善对社务数据的汇总、分析,辅助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治理对策,构建交通管理、安全防护、能源利用、污染监测等信息感知网络,推进“互联网+”与社区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服务的深度融合,推进设施使用APP预约制,引入智能安保、智能泊车、无人便利店、助餐点、文化活动、健身房、菜点等小型智能设施,提高效率与精准性。四是通过制定行动计划,形成任务目标时间列表,安排立项、资金、施工进度等,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在本次指南的引导下,我们将在这领域持续耕耘,进一步实践、推广、创新,致力将生活圈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塑造更多“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有机生命体”,促进社区融合,激发社区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作者:奚文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0)

相关推荐

  • 申论热点:老旧小区改造

    [导读] 新疆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申论热点<老旧小区改造>,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备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新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背景链接近年来,为了改善老旧小区的居 ...

  • 最近大火的15分钟出行圈怎么划分?用Python居然如此简单!

    "公园就在小区门口"."孩子可以就近上学"."步行就能到超市购物",相信你肯定希望生活在这样便捷的城市里面,这也是很多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愿 ...

  • 从中央到地方,为什么都纷纷加注步行生活圈?

    早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出现之前,莫雷诺就一直在研究一种新城市规划模式 -- 15分钟城市:创造一个让居民需要的一切都能在15分钟内步行或骑自行车可达的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居民可以在家办公或步行到附近 ...

  • 发挥“多规合一”优势,传导社区生活圈理念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编制思路与重点

    社区是城镇与乡村居民的生活家园.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与归属感,基于全面发展.社会协同.多元包容.动态适应等目标提出的社区生活圈概念,已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实 ...

  • 你生活在一个日渐失去活力的“上海”吗?

    这两天,我又恢复到乘7号线出行的节奏了,而且还是在上班高峰的时间.满眼望去,都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我突然有了自惭形秽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是混进这个队伍的. 以前, 闲云野鹤的我,偶尔出门办点事,都是 ...

  • 当我们谈“生活圈”时,应当谈论些什么?

    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生活圈"的概念很火,各地都在打造社区生活圈,帝都.魔都还分别以不同的名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 ...

  • TD/T 1062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自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 TD/T 1062-202 ...

  • 官方解读15分钟生活圈,上海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小编:6月23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徐毅松.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金雷介绍了上海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 ...

  • 12部门:鼓励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柜和体验店

    商务部等12部门近日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鼓励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柜和体验店,保留实体店铺面对面人工服务,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提供简便 ...

  • 社区商业应加快补齐短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日,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两大独角兽同日宣布赴美上市,引发业内外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外界对其生鲜电商概念的认知,在每日优鲜的招股书里,公司将愿景明确定义为"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 ...

  • 加快建设城市便民生活圈

    文/齐志明 近日,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 ...

  • 精神生活需求谁来满足?

    近日,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街道一家老人照护中心,30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习医护志愿者正对照老照片为老人讲述老故事,为他们送关怀.送温暖. 河北日报通讯员张美玲摄 □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 从温饱到小 ...

  • 【每日一题】(1312)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每日一题 进步一点 (2021届金丽衢11月)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市民以家为中心 15 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 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