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变迁
村里的小学校舍,以前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北屋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都是老式的青砖平房。记得原来还有初中部,是在北屋上课,后来初中部搬到了公社政府所在的镇上。姐姐在那里读了五年,哥哥在那里读了三年,我在那里只读完了一年级,就搬到了在村南边新盖的小学,其实新盖的小学也只是院子大了些,是红砖尖顶瓦房。记得好像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这所新盖的小学也被拆掉了,校舍又搬到了村北面的麦场里。
就读的初中是全县的三所重点初中之一。应当时的职业高中建设要求,还有高中部,主要向全国的农业院校输送毕业生。初中每个年级设两个班,高中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每个班还各有男、女生宿舍,再加上老师宿舍、办公室、食堂、操场,整个学校的占地面积还是挺大的。饮用水是从乡政府的水塔引过去的,在食堂后边建了一个贮水井。学校在变革中诞生,后来政策发生了变化,重点初中被取消,只剩了高中部。因为生源不足,高中部也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就被并到了县里的职教中心,学校校舍荒废了下来。
高中读了四年,那是当时全县唯一的一所正式高级中学。在老县城还有一所普通高中,但学生很少,最后能参加高考的更是凤毛麟角,多是想拿个高中毕业证。高中每个年级设五个班:四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当时的在校生能有八百多人,加上任课老师、后勤人员四、五十人,和一个中型村落的规模差不多。我们高中毕业十三年后,学校搬迁到了县城西边,原校舍被卖给了一所私人中学用。
高中四年苦读,考入了四川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读大三时,全国掀起了高校合并的热潮,我们学校与相邻的四川大学強强联合,形成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四川联合大学。在我们毕业三年后,学校校名又改回了四川大学。
以前,每年回老家,时间都很紧张,多是来去匆匆。这几年回去,有时会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出去转一转,但当年自己就读的小学、初中校舍都已不在,高中校舍虽在,但也物是人非,只能在外面稍做停留,拍两张照片。每次到成都出差,也都要抽出时间回学校看看,虽然校名改了、校舍新了、校区也变大了很多,但还能找到当年上课的教学楼、图书馆等主要建筑。
校舍的变迁,也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在感慨回不到过去时光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感到自豪。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前看,不应总是沉浸于过去的回忆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