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妇人杂病类 足三里—至阴
【单穴功用】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1英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臭、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至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金穴。至阴,至为尽、到之意。其穴位于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处,为足太阳脉气终止处,由此交接于足少阴肾经,表示阳气已尽,阴气将起,由此进入阴经,故名至阴。本穴具有通经活络、调整阴阳、矫正胎位、清头明目、疏风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以巅顶痛为主)、鼻塞、鼻衄、目痛生翳、遗精、小便不利、周身瘙痒、足心热、胎位不正、难产、胎衣(胎盘)不下。
【伍用功能】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下合穴,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行气消胀、化痰止咳、强体健身、明目聪耳之功;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金穴,有疏通经络、宣通气机、调整阴阳、清头明目之效。
足三里突出一个'补'字;至阴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补气安胎之功益彰。
【主治】
胎位不正,出自金梦石《产家要诀》。孕妇因气滞或临产惊恐,影响胞胎转运,以致胎位不正。
【操作法】
足三里:①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3寸,距离胫骨前缘1横指处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示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1~1.2寸。
至阴: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于足小趾爪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两线交点处即是本穴。斜刺0.1寸;艾条灸15~20分钟。
【经验】
足三里—至阴伍用,出自《杂病穴法歌》:'妇人通经泻合谷,三里、至阴催孕妊(虚补合谷)。'
据临床报道,单灸至阴穴纠正胎位,成功率在80%以上,一般来说,经产妇较初产妇效果更好,以妊娠7个月者成功率最高,8个月以上者较差。操作方法:先令孕妇松解腰带,坐在靠背椅上,把两足放于小板凳上,以艾条二支,灸两侧至阴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灸1~2次,直到胎位转正为止。亦可取仰卧位,依法灸之。
灸法矫正胎位确有实效,亦为同道所习用。近年来,吾侪施以针法,疗效亦佳,即每日针刺1次,留针20~30分钟。
胎位不正案例
郑某,女,35岁,农民。1996年接诊。
主诉:胎位不正(横位)。
病史:怀孕足月,已近预产期,因恐难产,故求针灸为治。
查体:神志清楚,营养中等;腹诊:胎儿头朝左,足朝右;舌质淡黯、苔白滑,脉滑稍数,右侧为著。
诊断:胎位不正(横位)。
治则:调气血、理胞宫。
处方:至阴、足三里(双)。
操作:先灸双侧至阴穴近30分钟,未见胎儿转动,嗣后改为针刺至阴穴、足三里,前穴施以泻法,后者运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连续治疗3次,胎位已转为正常,1周后顺产1男婴,母子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