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工程业务,拿到合同时就明知会亏,可有人还愿去干?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zLzIyMjEvMjE4Mjc2NTU3XzFfMjAyMTAzMjIwOTI1MjA1NTE=.jpg)
这里是“链上甲乙”的NO:192 篇原创文章
最近刷到这样一个问题:“为啥有些搞工程的老板,在签定合同时,明明就能判断出,参与的项目干了就会亏,可还是签了去承接?”
难道老板们愿意“赔本赚吆喝?”
对工程建设这门生意来说,项目本身具有的单一性等特质,意味着从开始到落地,大多数项目并不是标准化流水线操作。
这也就让实施有了更多的变数,对于是亏是赚这件事,笑到最后的赢家,往往功夫在中间实施过程。
工程亏不亏,除了纸面上“锱铢必较”的这些显性的条款,最终是否能赚的盆满钵满,或是最差到保本少赚,重点还是看过程。
当然这个工程中,能让签订合同的承包人笑到最后的,在现实实践中,不单单是专业技巧,还有更多的行业经验、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市场的波动、承接实力、相对合作方的诚信度等等隐性因素,才共同构成,最终是否皆大欢喜。
个人理解有这么几个原因:
专业技巧和行业经验:
搞灰色的变更签证不提倡,但是有理有据的争取这就要靠经验和技巧了,有时候争取得好了,之间担心的“亏损点”,就有可能被优化,也就不存在亏不亏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
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能预估到未来会有的更多合作空间或是业务体量,用小幅亏损换来更多机会,是个战略战术的问题。
合作方的诚信度:
实践中大多承包人的亏损与否,不少栽在并不守约的回款上,前面技术上的问题算得门清,千算万算,就没算好回款的风险周期,结果翻了船的教训,不在少数。
与一个诚信可靠的公司合作,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获得一个良好的回款节奏,相比桌面上的亏损,总账能消化的,也就不存在亏不亏的问题。
承接实力:
干工程说白了,也算得上是人、材、机等各种资源的交互和整合,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包工头小老板和一个大型建筑公司,无论从资源调配、管理、还是各种采购渠道,可以优化的成本,可不是一星半点。
所有同样一份合同面前,同样给两家不同公司做,可能你家是亏的,别家还是赚的,盈亏与否是相对而言。
当然, 这里不是说合同不重要,尽管身边不乏缺“契约精神”的,反而越是有这样风气,大家越要重视,他不是形式,而是护身符和底线,咬文嚼字这事一个都不能少。
想想真等到扯皮了,你拿什么来扯?再来东找西找搜集当时对方如何如何承诺?回顾过去?时间等得起么?
现如今,工程合同大多都是强势一方提供格式版本,决定工程业务合作之前,面对这样的合同,应该怎么办呢?
个人的建议是借坡下驴,不能倒贴钱去干活,这是底线,不能强攻只能智取。
1)争取转移:
甲方要求你在A处,必须如何如何,那你争取在W处获得缓解和平衡,如果直来直去被拒绝,肯定遭人烦,有礼有节的肯定对方的强势要求,同时在其他条款约定补偿平衡,做出不失礼节的自我保护。
2)平衡得失,算总账:
多看隐性因素,啥情况是可以装怂让步的?能看穿合同外的机会,是否能用眼前的亏损换取战线上的盈利的,以小博大。
_END_
感谢关注【链上甲乙】,没事叨叨工程圈里有趣、有料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