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木偶戏

  

图为客家木偶戏《大名府》剧照。

□ 何志溪 文/图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闽西客家木偶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名录”。在闽西流传了600多年的闽西客家木偶戏,从此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闽西客家木偶戏旧称“傀儡戏”,曾是闽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地方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时间千秋故事,三尺地万里江山”,是演出木偶戏的生动写照。2005年10月,闽西木偶戏(“闽西上杭傀儡戏”)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

关于闽西木偶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明朝初年,上杭白砂樟坑的赖发奎、塘丰的温发明和李法佐、李法佑兄弟等人,在浙江温州学到了木偶戏,回到上杭组成了第一个木偶戏班;另一说法是上杭白砂水竹洋的梁姓开基祖梁缘春,在明永乐年间自浙江于潜县(其弟梁缘弼时任于潜知县)学回高腔木偶戏,自此世代以木偶戏为业,成为闽西高腔木偶戏的发源地。此后,木偶戏逐渐流传到闽西各县及粤东、潮州以至湖南、台湾地区。到清末、民国初年,闽西木偶戏大为兴盛,单上杭白砂一地的木偶戏班就有100多个。

当时从浙江学回的木偶戏较为原始。一个木偶戏班才三人,称为“三角班”。因为唱的是高腔,故又称“高腔班”。早期唱“单高腔”,不久便发展成“双高腔”,号称有“九调十三腔”。无弦乐伴奏,只一人操作打击乐,两人操纵木偶。打击乐有五六种,全由一人操作,因而手足并用,技巧颇高。演唱时,一人领唱,三人帮腔,这就算伴奏。道白则在客家地区讲客家话,在“福佬”地区讲“福佬”话。全班木偶只有18个,称为“十八罗汉”。以演连台本戏为主,一出戏可连演十几天。无固定剧本,只由师傅讲解戏剧情节,按沿袭的戏剧套路便可演出,在表演艺术上较为原始粗糙。这类“高腔班”在闽西流传了600余年,直至如今。

到了清末,闽西汉剧大发展。此时的闽西客家木偶戏,受到闽西汉剧的影响,发生了一次大变革。在闽西,是先有木偶戏,尔后才有闽西汉剧。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从剧目到表演,都曾受木偶戏影响。但到后来,木偶戏又反过来吸收了闽西汉剧的唱腔,便由单纯唱高腔的“高腔班”,发展到以闽西汉剧音乐为主的“乱弹班”。另有一种,是高腔和闽西汉剧音乐兼而有之的“半荤斋”班。

“乱弹班”音乐是先有“二黄”,继之有了“西皮”,以后又吸收了民间小调和南词北调,音乐大为丰富起来。乐队也随之出现,有了弦乐、管乐等乐器。打击乐器也大大增加。演员演唱发展得很为细腻、生动。木偶由“十八罗汉”增加到24个,称为“二十四位诸天”,分出了生、旦、丑、静、大花和末等行当。

木偶是杂木雕头,竹笼为身。头部雕成后,涂上银粉,再按脸谱上色。手掌、脚掌亦用杂木雕成,手臂和大小腿则是一卷软布。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木雕手臂和大小腿。每个木偶由五条操纵线逐渐发展到十余条。木偶身高由一尺多发展到三尺多。操作则由单一的一人操作一个木偶,发展到有时多人操作一个木偶。戏班人数增至六、七人以上。剧目从连台本戏发展到了“正本戏”,剧目达1000余出。24个木偶不够用了,便以更换衣帽和戴面壳解决。每个戏班一般有面壳30多个。有时因剧情需要,又用上了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大大丰富了表演手段。

木偶戏的角色中,最有特色的是田公。田公是木偶艺人推崇的木偶戏鼻祖,艺人们称之为“田公师傅”“田公元帅”,拜为戏神。但他的舞台形象却是小丑。据说是因为他生、旦、静、丑、末无一不能,丑角无人演,他便顶上了。这一木偶,眼嘴能动,方言道白,滑稽风趣,最为观众所喜爱。所有木偶中,它身份最高。木偶放入戏笼时,“田公”不能放底下,只能放最上面;每场演出之前,要提着它在台上转一圈,谓之“踏台”,似起舞台监督作用;有舞龙、舞狮参拜时,要把它提出来接见;有时还提着它驱邪出煞。

一个木偶戏班中,主事人称“班主”,掌握戏班中的一切事务。前台提戏的分“包台”,又叫“正前台”或“登装前台”;其次是“帮台”,又叫“二手”;再次叫“三手”。后台乐队分“鼓点师”,负责掌板和打锣鼓;“上手师傅”,又称“头弦师傅”,负责拉头弦;小锣由学徒击打;其他乐器由提线演员兼任,谁有空谁操作。据说旧时木偶艺人身份比人戏演员高,因为传说木偶曾救过国家,是有功的。所以木偶戏和人戏“对台”时,要让木偶戏班先开锣。

旧时,闽西曾有400余个木偶戏班活跃于城乡;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有上杭、连城、永定、龙岩4个县级的专业木偶剧团和90余个亦农亦艺的民间木偶剧团。剧目有1000多个,绝大部分属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小部分是新编文明戏;随后又出现了现代戏和童话戏,但仍以古装历史剧和神话剧为主。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上演过文明戏《孙文起义》《打武昌》等,第一次在木偶舞台上出现现代人物和洋枪洋炮。土地革命时期,木偶艺人一面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一面运用木偶戏作武器配合革命斗争。如当时著名戏班子“福胜堂”曾上演过《打土豪》《婚姻自主》《不识字的痛苦》《扩大红军》《打破迷信》《老配少》《打马灯》《死要钱》《借衣劝友》《团结力量》等剧目,其中一些是用活报剧或短歌剧形式演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曾组织力量对传统剧目进行全面的挖掘抢救,口述记录了1100余个剧本。对其中的一些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其中《大名府》一剧,曾由1955年组织的“闽西木偶戏代表队”出席福建省及华东地区木偶戏会演,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并进京在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做专场演出。此外,《八戒闹庄》《收三徒》《水漫金山》《火焰山》《画里娇妻》《借雨降妖记》等,都是经过整理改编后经常上演并获得观众好评的剧目。同时,还新编上演了现代戏《疾风劲草》《金斧头》《人造卫星闹天宫》《龟兔赛跑》《马蜂阵》《海峡哨兵》《抓苏维埃的故事》等。其中上杭木偶剧团的新编古装戏《借雨降妖记》参加了国际木偶节的演出,广获好评。连城木偶剧团的新编神话故事剧《琉璃洞》还参加福建省的会演并获奖。

闽西客家木偶戏历代都涌现过一批杰出艺人,近代以丘必书、徐传华为代表。

丘必书(1892—1981),上杭茶地乡樟树村人,10岁到“福胜堂”木偶戏班学艺。少年时就掌握了各行当的提、唱、拉、打功夫。土地革命时,他创办了“新剧团”,先后自编自演了《扩大红军》《打土豪》等配合革命斗争的节目。他还利用在红区、白区穿插演出之便,为红军游击队做联络和采购工作。1957年开始,他先后口述、记录木偶戏传统剧本近千本。1962年,福建省文化局曾举办“丘必书舞台艺术六十年”纪念活动。

徐传华(1906—1988),原名李金铃,出生于上杭县白砂镇一个木偶艺人家。6岁时送与连城县赖源乡木偶艺人徐象球为子,改名徐传华。12岁起随父学艺,至18岁便成为其继父木偶戏班“老福星”剧社的主要演员。1953年,“老福星”剧社改为“连城县木偶剧团”,任团长。1955年,他受聘于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任教,并参加过木偶艺术影片的拍摄。1956年9月,他参加中国木偶艺术交流访问团,赴苏联、捷克、波兰等国访问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86年10月,龙岩地区宣传文化部门和连城县举办“庆祝木偶艺术大师徐传华八十寿辰暨从艺68周年大会”,给予高度评价。

此外,著名的闽西木偶艺人还有上杭的梁祥礼、刘金寿、曹尔源、曹尔清、曹尔焱、李艳玉、黄妃浣;连城的徐火炎、徐生辉、杨嫡萍、林武河;长汀的曹朝寿、曹如峰、张玉衡;永定的张美全等。尤其是徐传华的嫡传弟子李明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首创《木偶书法》《木偶拉琴》,把闽西客家木偶艺术推向了国际舞台。

(0)

相关推荐

  • 孝义民间艺人武海棠(兼述皮影、木偶戏武氏世家)

    往期回顾  ·  炒疙图儿 | 我的汾阳情结 ·  男人66岁生日女儿为啥要送一刀肉? 作者:瑞生 孝义民间艺人武海棠,系农民,是孝义必独村人.必独武氏系木偶皮影世家,传到武海棠之子武建平这一代,承袭 ...

  • 科普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传统戏剧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 五千年情感的积淀 五千年智慧的凝聚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是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 ...

  • 梅州日历‖木偶戏【2020-1-11】

    2020 梅州日历 01.11 据梅州木偶老艺人记述,木偶戏传入梅州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大埔.梅县.五华等地.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记载:"明朝初年,闽 ...

  • 【闽西客家自驾行】老榕树下,听一曲“云水谣”

    "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位于漳州南靖境内.                  2005年底,由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影视剧<云 ...

  • 寻味闽西客家饮食,好味在路上

    闽西客家文化之饮食 闽西山区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该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地以梯田居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粮食种作.一般说来,大部分地方一年可种植.收获两次粮食,春夏季节雨水多,适宜水稻的生长, ...

  • 【闽西南客家自驾行】培田:藏在深闺的客家古村落

             培田古村,在长汀前往永定的途中,连城县宣和乡,距离永定一个多小时车程.      培田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      先看看几个数字吧:      培田的 ...

  • 【闽西南客家自驾行】永定:根系土楼

      在 [闽西客家自驾行]首篇交代过:大锅的祖籍是永定的客家人.所以此次也是"寻根之旅".   这是大锅家的族谱--     福建客家人很多为林姓.而林姓的太师祖是比干.      ...

  • 龙岩两日美食游,客家味道:寻味这座闽西老城区!

    #春日好食光#说起龙岩,我还是在好几年前曾去过连城县城一次,当时对它的记忆就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实在是太多了!前段时间,从厦门再次启动,到达的目的地是龙岩的老城市新罗区.在外旅行觅食,老城区是我最喜欢的路 ...

  •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 系列小知识

    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福建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随后,福建编制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已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和成果的整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春天的客家民俗盛典,兴宁陂蓬春祭“美女献花”热闹非凡

    2017年3月19日,广东兴宁市径南镇陂蓬(大陂蓬,含坪埔.陂蓬全境各柏塘部分地区)陈氏开基祖婆熊大嬬人在兴梅二地的裔孙约600人,代表祖婆全体后裔10万大众,越岭翻山到西山嶂祖婆福地"美女 ...

  • 客家生活谚语【客都推荐】

    生活谚语 多衣多寒,少衣自暖. 食十足,着九六. 有食无食看面上,有着无着看身上. 大火煮粥,细火焖肉. 有食慢慢到,莫来爬上灶. 人多无好菜,猪多无好糠. 卖菜侪,食菜脚,分食侪,吮手指. 肚饥糠也 ...

  • 古卫平‖客家菜——梅菜扣肉(视频)

    梅菜扣肉,汉族传统名菜,属客家菜.制作材料有五花肉.梅菜.葱白.姜片等. 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梅菜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