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邹城的菜煎饼,青菜飘香满嘴流油,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走过很多地方,可能是比较贪嘴的缘故吧,记得最多的还是各地的小吃。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家乡邹城的菜煎饼,青菜飘香满嘴流油的感觉真的很难忘掉。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菜煎饼是鲁南地区独具风味的地方传统小吃,具有传统风味小吃的'营养、保健、食疗'的功能,老少咸宜,久吃不厌,最适合快节奏工作人们的即时快餐,俗称'中国热狗',流行于枣庄、济宁、临沂等鲁南地区,后传布周围省市。

在邹城,一般都是小摊位,一个炉火,一张鏊子,一张面案,几个菜盆,几张小桌子和一排的马扎。有的连桌子都没有,一辆三轮车就把整个家当拉齐了。吃的人很多,一般都是一个摊子一大片人。煎饼是客人来了现做,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杂粮、鸡蛋、青菜等,青菜有好多种,有韭菜、胡萝卜、水萝卜、南瓜、白菜、菠菜、荠菜、土豆、豆腐、粉条等,按吃客的要求放菜,里面也可以加鸡蛋或火腿肠,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些辣椒、胡椒、孜然,放完菜临好的时候拿起油壶淋些油,一般一个煎饼中间切开分两份。然后用一张草纸直接一包,用一块小木板托着,坐在小板凳上,两只手托着小木板边吃边往下淌油,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菜煎饼营养丰富,吃起来方便快捷,既可当早点,也可作正餐。烤得焦黄脆香的煎饼加上各种新鲜的蔬菜味道很独特,真的很好吃,比什么汉堡包好吃多了。不过,菜煎饼适合趁热当场食用,携带后会失去原味。米汤和稀饭好像是免费的,一般有两个煎饼就吃饱了,当时1块钱一卷,加鸡蛋的加5毛钱,现在不知道多少钱一卷了,很久没吃了,可能涨价了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鲁南一带农村的物资生活还是很匮乏的,老百姓的主食以煎饼为主,煎饼的主要原料是地瓜干,条件好一点的可稍放点小麦,刚烙煎饼时鏊子凉,需把鏊子烧热擦些油才容易把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这样烙出的煎饼就很厚,稍等一会儿,煎饼凉了又板又硬,很难下咽。因此人们把烙煎饼时前几张和后几张煎饼称为滑鏊子煎饼或滑塌子。这样的煎饼很难下咽,但丢了又可惜,精明的农妇们就将大白菜,土豆丝,粉条,豆腐切碎加点猪油,放上辣椒面,花椒面和盐,做成了所谓的菜煎饼,这样一来不但滑鏊子煎饼解决了,并且做出的煎饼还特别好吃,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菜煎饼就在农村各家各户传开了!

八十年代末期,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有多年,农民在农忙季节忙耕种,农闲时便有了剩余时间,有的农村妇女就到街上摆地摊卖菜煎饼挣点零花钱。一辆三轮车,一盘小饼鏊,一个蜂窝炉,一个切菜板,几样时令蔬菜,食客现场点菜,业主现场烙制,简简单单的营生,成为鲁南一带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许许多多的农村人多了一个贴补家用的挣钱机会,人们生活也多了一道风味小吃。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就连一些男人也走上了街头卖起了菜煎饼。

菜煎饼从难登大雅之堂的农家餐桌,到走向城市的餐馆和星级酒店,街头出现无数经营菜煎饼的店铺、摊点,十几种菜品由食客根据口味选择,现做现卖,热煎热吃,简易灵活,深受国内外美食家的好评。

在邹城,为什么被称为老太太菜煎饼呢?据说一位老太太靠卖菜煎饼二十多年,不仅还上了因老伴去世欠下的近十万元的外债,而且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从上学到成家,全靠这个菜煎饼摊。其实,食客们不仅看重的是老太太菜煎饼的质量、口味,更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的服务品牌。目前,老太太菜煎饼已成为邹城著名地方小吃,连锁店遍布邹城市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