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说话时不敢对视、眼神飘忽不定,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性格开朗大方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自然洒脱。具体表现为:侃侃而谈,落落大方,知始知止,游刃有余。
性格偏内向或自卑的人,在社交场合(聚会、陌生人相处)往往表现得羞涩难安:
1. 说话时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
2. 神色慌张不已,对方一个细微的表情就会将她/他吓退而噤口不言
3. 脸红、冒虚汗、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赔笑
4. 迅速说完话题,害怕大众的眼光聚焦到自己身上
5. 当外界对他/她的发言内容表示怀疑时,往往急于解释反而笨嘴拙舌
6. 反应慢半拍,经常听不清楚也听不明白说话对象的意思
你,或者曾经的你,是不是出现过这种情况呢?
人人都是发展中的个体,早期由于家庭教育环境、自我心理发育阶段出现这一状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能的。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讲,有些青春期时严重一点,成年后反而不会这样;而有些人则终身都被这种状态所笼罩,进而成为自己的主要人格特征。
那么,为什么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中,是那么胆怯不自信,甚而至于连眼神都不敢与对方对撞直视呢?仅仅是因为内心不自信?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在浅显层面上,很多人会把“说话时不敢看着对方眼睛”的原因,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示范,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时就存在眼神闪烁、缺乏对视的日常现象和行为。
第二、 对自我认知不清晰,自我评价较低的人,往往拼命躲藏真实的自己,生怕在对视中被对方看穿,因为极力躲避,并不与对方的眼神有交流和接触。
第三、 反感、蔑视对方时,或对说话对方不屑一顾时,往往与交流对象缺乏眼神沟通。即使有,也以斜视、翻白眼等情况居多。
第四、 内心藏有关于对方的秘密,生怕与对方交流时透过眼神泄露出来,因而避免与对方做眼神上的沟通与交流。

第五、 缺乏社交技能,单纯只是因为害羞而不敢与对方进行眼神接触。
第六、 对沟通对象缺乏起码的尊重,并对对方有厌恶感时,也不会与对方的眼神有所接触。
以上,只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为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无一例外出现了不与对方眼神沟通接触这一“共同特征”。
从心理学因素来讲,说话时牢牢盯住对方的眼睛、沟通双方有眼神接触,是人际交流的必要环节。缺少了这一必要环节,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将大打折扣。
首先,对于不自信或怯懦者来说,由于内心惶恐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往往使自己陷入了信息交流的被动境地。因为,人在沟通交流中,大多数时候脸部的肌肉运动、语言、肢体动作都在配合人的眼睛。根据所见即所得的理论,人很容易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因此,当人们发现自己被对方牢牢盯住或注视时,他们身上的霍桑效应(即有人关注时表现会更好)就会被激发出来。
而当人们发现自己被沟通对象紧紧盯住或观察时,其防御心态与自我表现欲望也会被调动起来,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展露出更多个人信息与特质——哪怕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在防御或表演。
其次,不敢直视对方眼睛的人,由于处于自我防御和退守的姿态,很容易就被有经验的社交熟手抢占先机,把握谈话的主动权,进而处处处于下风,最后落荒而逃。
而这种落败状态,又将从某种程度上加深眼神退守者内心的失败感,并从潜意识里证明了眼神退守者此前对自己的预判:你不敢与对方直视,因为你害怕、胆怯、没办法掌控和理解对方丰富而变幻莫测的表情。
现在的结果,也正好证明了自己之前对此事的预判。从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这个角度出发,这种潜意识里的自我验证情节,效果好坏参半。
比如,尽管一个人比较羞涩不善言谈和社交,不敢与人直视,但如果他/她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优秀很有特长,那么他/她就会被自我激励,去验证关于他/她自己的这一观点。
为此,他/她将会从事具体的,能证明自己聪明的事项;选择性寻找、接受和认可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睿智、能干、某种特长的信息;主动发起一些事项,使他人相信他/她拥有某项他/她自己认可的卓越才能。
相反,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擅长社交、不喜欢与人交换更多信息、不愿意别人分享或窥探自己的内心时,他们将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
这些举动就包括躲避眼神接触、不与沟通对象更多捕获自己眼神信息的机会。
综上所述,客观来看,我们不能确凿地认为不与人眼神沟通的人,就一定有性格缺陷。因为除了害羞、自卑、不自信、缺乏社交技巧、看不透对方表情等原因之外,有一些人在说话时不与对方进行眼神接触,还有更为直白的原因。
第一、 如果一开始就看清楚了对方的为人,比如狡黠、不诚实、油腔滑调、浮夸愚蠢,那么他们将很难以与对方相同的状态和程度,进行眼神上的交流。
第二、 内心诚实、恳切、透明又看穿对方虚伪、狡诈、夸张、谎话连篇人格特征的人,通常不愿直面对方这种眼神,因为他们会感觉自己的诚恳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珍惜,甚至于是受到了冒犯、玷污,进而才会对对方的眼神避而远之。
否则,如果这类人选择直视对方的眼神,那么他们的目光必然将炯炯如烈火,瞬间烤干对方言语、肢体、表情上的所有虚妄浮夸之分,从而让双方的交流陷入尴尬境地。
所以,从更为丰富的人格性格层面来说,说话时不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不自信或缺乏社交技巧的表现。
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内心对一个人有了判断和看法之后,知道了对方的良莠之后,人们会有选择地斩断与对方的眼神交流,也就斩断了对方以虚伪、浮夸方式侵蚀自己的可能性。
从以上角度来说,说话时不与对方眼神有所接触,不一定是性格有缺陷。但如果有社交恐惧症、缺乏社交技巧、胆怯等状态,也完全不用害怕。因为有解决办法,那就是:
1. 客观面对自己
2. 清晰自己与对方的交流目的
3. 像照镜子一样看着对方,就好像在看自己一样
照着以上三个方法练习一下,对于自己,你会有完全不同的发现。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otenberg, K. J. (1995). The Socialisation of Trust: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8(4), 713–7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