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疯狂的我们,请对自然心怀谦卑。
四月,我们与春天的告别
——读《寂静的春天》后感
读完《瓦尔登湖》的时候,我还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充满了向往,我渴望着和作者一样隐居于瓦尔登湖的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那田园风光的生活中感知大自然的历程。
但是当我接下来读这本《寂静的春天》的时候,我的心变得沉重,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心也一直在隐隐作痛。大自然似乎变得不再美好,这里所谓的“寂静”,不是什么的讴歌颂扬,却是一个诅咒。不是什么所谓的宁静的生活,而是死寂般的生活,是生命逝去的模样,就那样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展现。
在书中,作者以美国中部一个虚构的小乡镇为背景。这个小镇在一开始的描述是:多年以来远离喧嚣,环境优雅,犹如人间仙境般的小镇,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会要来这里的旅行者感到心旷神怡。
可是就是这样的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春天里,在一批掘金者的涌入之后,再也无法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而是被一种奇怪的寂静所笼罩。母鸡下的蛋孵不出小鸡,农夫抱怨因为猪仔太瘦弱而无法继续养猪了,苹果树开花因为没有蜜蜂授粉而结不了果……
疯狂的我们,都对大自然做了什么啊?农药过度使用,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污染,各种癌症的产生,这一切的后果归咎原因都是因为我们的疯狂。当初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金钱利益,各种征服大自然,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口号呼之欲出,现在我们不得不为过去的疯狂而买单了,而我们也应该对大自然心怀谦卑,这就是这本书教会我们最大的道理。
我相信,当我读这本书的那种疼痛感,而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也应该都深有体会,它在无意中唤醒了人类对大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作者卡森批评了人类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反映了人类制造、投放的各种杀虫剂对大自然污染严重的现象,与揭露了一些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漠视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种种劣行,提出了重建人类道德价值体系的庄严使命。
我相信很多人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大多都是因为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三体》书中,描述主人公因何对人类前途失望时,提到了这书。的确,不可否认的是,读这两本书,确实会有一股悲凉占据人心,因为人类的贪婪与自大,任由无知蔓延,等待的就是人类的灭亡,二者的相似点无不在警告着人类。
“人类正在毁灭于自己热爱的事物”,作者卡森这样警示那些狂热的人们。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的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的组织的成立,从而促使了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美国前总统戈尔在书中的引言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个民选官员给《寂静的春天》写序,我心怀谦恭,因为卡森的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一种思想地力量比政治家地力量更加强大。”这股力量是巨大的,它是一种思想上的,是有灵魂的,是有价值意义的。
《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卡森心力交瘁,与世长辞。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曾经遭受的诋毁与攻击是空前的,但她坚持的思想在经过各种质疑和反对之后,终于成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本书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生活依旧有重大启发。想想现在工业,农业污染带给我们的灾难正在不断逼近:核辐射和核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能源的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仅仅是气候变暖这一项就要人惴惴不安。
我们疯狂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是大自然的破坏,而大自然也会无情的反击,最后的结局就是人类自食其果。如果我们能够放下人类那种妄自尊大的态度,对自然,对生命,对自己的生存方式都有更多的谦卑之心,我相信我们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年的卡森写出这本书的时候,她提出的观点甚至是无人认同,可见她是孤独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环境环保”这一词。然而庆幸的是,因为她的这本书要更多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而她也被尊称为“现代环保主义之母”。
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关于大众环境保护的经典著作。它与《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称为三大自然文学,就如我前面提到的《瓦尔登湖》,它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它鼓励人们尝试,探索自然,侧重点在于内心中的自然,然而《寂静的春天》是切切实实的数据与真实案例的存在,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的残忍。
它带给我的感受是疼痛的,但是它要我明白的是,不管未来的路多远,我们都应该知道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是唇齿相依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不管过去还是未来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多么的疯狂,但是请对自然心怀谦卑之心,才能要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加美好。
作者:杨荣富,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在嘉会读书等公众号发表过《我的母亲》、《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等文章,齐鲁工业大学“读书达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