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创业者如何从雪山中走来到春潮中去?
编者按:海藏咽喉,唐蕃古道,多元多彩,清凉夏都!当来到青海,收到第一条短信的时候,不由得震惊和赞叹。水是生命之源,而这里是中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但在这古老、挺拔、原生态的大地上,并没有工业化、高科技、新经济等现代文明的充分孕育。如今数智科技引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青海错过了工业化高科技就拥抱新经济,从高原自然生态朝向创新生态升维,迎头赶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加快从雪山中走来到春潮中去 !文系2020年作者在2020年双创周参加青海分会场中分享《把握数智时代的新经济脉搏与走出双创升级的“七年之痒”——青海创业如何从“雪山”中走来到“春潮”中去》的整理稿。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性交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不确定性与爆发性、大破大立并存;世界科技强国争先布局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沿科技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太空科技等领域,加快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动权、主导权。从这个意义上,“双创”并非是政策驱动,更不是自上而下的运动,而是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历史交汇下,伴随产业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出现创业创新越来越活跃的政策适应与加持。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产业技术革命力量,在各大主流机构的技术预测中,以人工/机器智能、量子通讯、5G新一代通讯、信息感知与网络、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驾驶、3D打印、机器人等深度应用信息技术领域成为新宠。应该说,在所有技术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最能贴近人的生活方式、最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最能反映人的需求诉求、最能实现人的功能诉求、最能替代人的劳动操作、最能拓展人的生存疆域、最能释放人的价值潜能。譬如,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使得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到信息时代,让距离越来越短、世界越来越小;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将人类活动空间从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彻底地打破时空局限;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体现了人人互联、随时随地、数据为王、体验为王的社交化属性;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通讯技术加速了智能科技的崛起、智能时代的来临,体现为万物互联、数据驱动、智能使然的三维世界或高维世界。
信息技术应用在军事提高了现代战争层级,应用在工业加快了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在商业使得老树发新芽;当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人类生活之中后,便导致了社交化趋势。如今不仅全面改变经济社会,还进一步改变人本身。譬如,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通讯技术不仅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脑科学等深度融合,将半工业社会半信息社会推向了智能社会;而且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脑科学、机器人、基因编辑、仿生学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人的大脑和身体将进一步深化。如今,无论是西宁还是青海,更多地是需要借助数智科技缩小与数字世界的距离、赶上创新经济的脉搏。
伴随信息科技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经济社会中的推广应用,新经济应运而生。整体而言新经济不单纯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济范式与新的发展模式,还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段位与思维,其本质是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生产消费两边通吃、打破产业界限;它源自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对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和超越而非其替代和对立。
在整个新经济的孕育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社交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产业业态加速涌现和备受关注。他们之间不仅存在共同的发展基础,还存在一定的纵向演化、横向交织的关系,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或侧面。尤其是新冠疫情加速倒逼了2C消费方式、2F生产方式、2B生活方式、2G治理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呈现出消费模式场景化、生活方式社交化、生产方式智能化、治理方式数字化等发展趋势,使得新经济成为了显学。这其中,经济社会与生产生活从事实说话到数据说话、从高触高感到无触无感、从现场实施到远程操控、从虚拟现实到智能实现、从多人工厂到无人工场、从公共行政到群民共治、从生态掠夺到见朴抱素。国家也首次印发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伴随着各类新经济形态、新经济模式及新产业业态的演进与交织,逐步重新构建了新经济的逻辑思维与架构,使得以工业投资、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税收返还、工业园区、土地指标等为代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逐步让位于以前沿科技、科技创业、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新兴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模式,进而让位于以新场景、新研发、新赛道、新物种、新组织、新基建、新治理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道路,为西宁、青海的高水平发育、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我国自从2014年9月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2015年正式出台政策意见,到2021年将是第七个年头。如今只有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问题的原本,才能走出“七年之痒”,在“双创”的带动下化危为机、逆势爆发,从“疫情寒冬”到“雨后春笋”。应该说,在“一个中心”基本路线下,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国家,而这种持续不断的创业不但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等重建了企业的微观经营机制,还发育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市场机制,更是推动了宏观经济政治法律关系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创业代际不断深化,在全球新科技革命与中国市场化改革大潮中,涌现出草根创业、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留学人员创业;在全球知识经济浪潮与中国入世大潮中,涌现出生存型创业、发展型创业、变革型创业;在创新全球化与创业高端化大潮中,涌现出连续创业、跨区域创业、改变世界创业;进入新时代,涌现出硬科技创业、数据驱动创业、前沿技术创业。
整体而言,双创再度点燃了中国人的激情热情,我们需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双创的作用及影响:一是强化经济发展主引擎,支撑我国加快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活力经济体;二是孕育产业跨界主推手,带动我国加快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新经济时代迈进;三是打造变革企业主源头,带动我国涌现出以瞪羚独角兽为代表的新兴企业梯队;四是承载科技服务主平台,带动我国加快建立完善生态赋能型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五是成为区域创新主抓手,引领创新城市加快在新经济地理创新版图上异军突起;六是成为体制改革主战场,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制度环境。
但是,“双创”在创业者市场、创业服务市场、创业政策市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双创历经虚火过旺,但不是统统扑灭,而是充分的调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优化创业者市场、创业服务市场、创业政策市场三个市场建设。不仅要走出不知道为何创业的、缺历练就想创业的、没想明白创什么的、超越打工当老板的、为了创业而创业的的比比皆是,以及孤芳自赏的研发、毫无市场的科研、招摇赚骗的成果转化越来越多;还要避免说的胜于唱的、抓眼球经济的、猫给老鼠当伴娘的、老鼠给猫做伴郎的、急于求成的很多很多;更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针对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市场化产品的分类引导扶持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与创业治理。
当前,国内外诸多城市加快建设创新生态赋能型城市,重点围绕创业生态、研发生态、服务生态、产业生态以及营商生态等方面建设。“创业生态”是各类创业者(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研发生态”是高校院所内部及其与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科教智力资源;“服务生态”是科技服务机构内部及其与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科技服务业发展;产业生态是产业大中小新旧企业内部及其与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新经济发展水平;“营商生态”是各类创新主体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创新型服务政府建设。这其中,创业作为最大的创新和最活的灵魂,成为整个城市创新生态建设中的原动力和发生器。
某种意义上,在整个创新生态赋能城市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产业生态、研发生态、服务生态、营商生态都提高了,创业生态才能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只有率先提升和优化创业生态,带能提升、带动或倒逼其他方面建设。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条件下,纵观率先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新经济转型的地区或城市,都是创新生态质优的地方、都是按规律办事的地方、都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地方。一是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解决市场失灵与培育市场,在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中找到稳态;二是按创新规律办事: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打破“马后炮”与“事后诸葛亮”;三是按发展规律办事:从“一园一产业”的产业模块化到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化,从注重产业领域、细分领域到产业业态、经济模式与经济形态;四是按政策规律办事:从扶持性政策的政策创新到制度性政策制度突破,从支持政策到营造生态环境。
在西宁建设创新生态赋能型城市过程中,可强调如下方面工作:一是大学与城市的相辅相成,从研发生态到创业生态;二是高度重视新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三是人才流向哪里资金、技术、产业就流向哪里,从服务生态到营商生态;四是头部企业扎堆是产业高地的核心,引进高手与“鲶鱼”;五是科技金融是创新生态的核心组件,打造地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六是形成自成体系的区域创业创新文化,追求“有规律的创业”和“道生一”。
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最大的最直接的通途,不宜为了创业而创业,不宜为了弄潮儿而时髦,是一场“只为生命的远行”的修行。尽管创业分类较多,但从创业主体及其价值作用来看,创客极客(变革式)创业、科技人员(团队)创业、青年(大学生)创业、跨区域创业者创业、系列创业者创业、职业经理人创业、产业组织者创业、集团内部创业、企业二次创业、自由个体创业十大类型应该成为主流。
一是创客极客(变革式)创业。主要指一类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或者是一类以创新、技术和时尚为生命意义的人,通过创业实践将概念想法转变为具有变革式、颠覆性的时代创意、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的创业行为模式。该类创业侧重于无奇不有的创意、变革式创业、颠覆式创新,往往是一个不经意的点子或想法,再加上一个创业团队、天使投资,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估值、市值较高的新兴企业、高技术大公司。其成功关键,依赖于大量创业创意创新人才的汇聚、发达的天使投资网络、与创意想法相配套的产业生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客(极客)空间和“鼓励异端、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二是科技人员(团队)创业。主要是国内外科技人员在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市场经验、业界关系的基础上,尤其是借助创业投资、团队创业、“技术跟着人走”等机制,通过“下海”创业加快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模式的创业行为模式。如何转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浪漫有余而商人不足的基因,打破技术自恋与封闭创新,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反向看待产品技术架构,实现科技人员向创业者、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是科技人员创业成功的关键。其中,对于海外归国科技创业者而言,能否将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与本土市场相结合;对于团队创业而言,如何将团队成员情感基础与市场规则有机结合,在权责及利益的分配上形成理性及动态的协调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是青年(大学生)创业。基于一定职业、学业积累,既没有明显的科技人员创业色彩,也没有职业经理人创业、系列创业者、跨区域创业者等光环,从贸易销售、生产制造、研发创新等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介入,致力于独立成就事业的创业行为模式。这种类型的创业往往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存活率低但生命力强等特点,是推动全面创业、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积累沉淀相对不足的创业类型,青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核心,在于创业者本人能否准确把握、顺应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重构的规律及趋势,能否基于对自身、对行业、对市场、对企业、对管理的深刻理解认识,用企业家精神驾驭职业经理人才能、商人特质,链接业界关系、穿透价值链、势利结合,成为既定结构和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搅局者。
四是跨区域(创业者)创业。指频繁来往于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从事创业的创业行为模式。这类创业者在两地的生活和工作,能够及时把握最新技术热点和趋势,了解最新商业模式和理念,与两地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密切联系。在“飞来飞去”过程中,跨区域创业者将两地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甚至承担了产业组织者的角色。跨区域创业能否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把握两国或两地区的发展差异、国际分工、市场缝隙、资源禀赋等,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技术移植、商业模式复制等,将先进技术项目、商业模式、管理运作经验在国内落地或移植,直接代表母国(地区)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五是系列创业者创业。在把企业创办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者将企业卖出,或者聘请职业经理人继续经营企业而自己去创办新的企业,不断创业创业再创业。这类创业者一般不随着企业做大而跟着企业成为上市公司CEO,要想让企业发展得更快,创业者必须在完成创业后主动退出。尽管这类复合型或专业型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积累知识、发展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其核心在于系列创业者本人需要在跨界发展方面有十足的天赋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
六是职业经理人创业。企业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在发现一定创业机会后,将自己成功的管理经验、人脉资源、业界关系及行业背景向其他产业技术领域转移或复制,创办新兴企业的创业行为模式。这类创业者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职业经理人本身的局限或不良基因,比如能“做大做强”却难以“从无到有”、能“飞的高一点”却经不起“失败”等,需要有“认准了就做”、“敢想、敢作、敢当”的个性与气质。
七是产业组织者创业。一批企业家、投资家在取得商业成功后向产业组织者转型,以金融资本为杠杆、以行业经验及管理经验为支撑,聚焦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整合创业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权关系,推动整个产业技术链条的发展。这类创业往往需要一个能够站在新兴行业技术前沿,对产业发展前景有准确的判断,对商业模式设计、企业管理运作、市场开拓有丰富经验,并在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有较强产业组织能力的核心人物或团队,能够通过聚焦某一产业技术领域,整合社会有关创新创业资源,开创产业组织、创业培育的全新模式。
八是集团内部创业。主要指集团公司立足原有经营范畴、产业领域、资本积累以及管理机制等再创新,针对新领域、新模式、新业务、新市场等,鼓励内部员工以股权、期权、虚拟期权等方式投资运营新的经营实体的创业行为模式。该类创业类型主要发生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内,通过发展模式的移植、资源的外溢所形成,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打破依托企业在管理、人力结构、发展方向上的较大约束和障碍。
九是企业二次创业。企业在经过一定发展阶段,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业界关系沉淀后,借助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向新的领域、新的市场、新的产品等方向再创业。核心是如何重组企业家创业者的“基因”,能否打破惯性思维及发展路径依赖,找到全新的领域、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产品服务、全新的新兴市场。
十是自由个体创业。主要包括自由职业者及广大个体户。无论“自由”抑或“个体”,本身既是创业灵活的优点,又是难以迅速成长的问题所在。
一是在战略抉择上,任何具有爆发性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很小切入口做到极致,或者围绕很窄的突破口无限地放大;这个切入口或者突破口要么来自新兴领域、交叉领域,要么来自长尾领域或者空隙领域。无论企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往往都需要做成一个图钉,不但有深厚的根基,还有一针见血的不可替代性,需要的就是集中一点、专注或者执着。“视野越宽,领域越窄”,如果“向宽处发展增加竞争对手”,成功的企业战略一定是以小见大。
二是在价值再造上,创业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再造,任何令人尖叫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利用自身长板挖掘亮点和卖点,将市场及客户的痛点、难点、甚至痒点转化为自身的赢利点与业务的爆发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超越“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廉”或者“你无我有、你有我专、你专我精”的竞争段位,找到自身真实的、独特的、简约的商业模式,一句话说出商业模式及产品服务,“如入无人之境”。
三是在创新路径上,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往往不是技术创新驱动,而是想法决定做法,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架构往往从思维层面的价值主张到怎么做的业务模式再到功能实现或者屏蔽门槛的产品技术。在很多的创业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有三条路径:一是技术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是很多科技创业人员所作所为;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倒逼技术门槛架构,一般是很多不懂技术但善于配置资源的企业家所擅长的;三是两者相互结合,一般是磕磕绊绊地走三年的弯路,甚至发展成为长不大、死不了的“小老头”企业。
四是在发展模式上,任何更具有裂变性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借助资本运作打破传统从销售、贸易介入生产、制造再到研发、创新,从而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的滚动式发展战略逻辑,进而实现爆发式成长。当前产业大破大立,虽然说一批企业要无情地死去,但另一批新兴企业要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一个成功的创业,核心是能够打破在既定生产函数、技术构成、制度架构条件下,通过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资源要素投入就可以滚动发展的工业经济思维,而要将人的梦想与价值、商业模式的力量、技术的门槛、资本的杠杆有机结合,实现新经济条件下的爆发式成长。
五是在生产方式上,任何更快的商业模式,往往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用外部信息反向配置组织内部资源,从过去产品思维的“以产定销”到用户思维的“以销定产”,更加快速地响应、契合、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过去是生产决定消费,未来一定是消费决定生产;过去的产业技术革命是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未来一定是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好的企业,只有往外看才能往内看,只有往(线)上走才能往(线)下深。
六是在组织实施上,任何更加轻盈的商业模式,往往是资产越来越轻、销售渠道越来越短、交易环节越来越少、成本结构越来越优,尤其是能够实现大规模、集成化、常态化定制取代大批量生产供应,将交易成本转化为价值再造的源泉。只要是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很多大企业是一帮“粗人”创办的,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干净、利索、有效、经世致用的策略。
七是在运营保障上,任何具有较强延展性、裂变性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立足开放运营强化资源整合或者提升跨界整合能力,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最终要么实现业态创新,要么实现跨界融合。现在的创业,本质上是在有了企业家领袖人物,有了执行力强的创业团队,有了独门技术,有了靠谱的商业模式后,剩下的就是拼资源的时候。而创业者到企业家的核心就是如何配置资源,从过去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到共生共荣的竞合,通过联盟、外包、合作、嫁接等方式整合资源,用己所长、集采众长、穿透价值链,打破埋头苦干、封闭经营的传统经营逻辑。
八是在创新层级上,颠覆以往的游戏规则、技术路线、成本结构、组织方式、经营形态,不但是既定发展结构与游戏规则挑战者、颠覆者、搅局者,还是穿透产业价值链,成为全新游戏规则制定者、新兴市场开创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高成长企业、爆发成长案例,无一例外地不是围绕着不同的创新维度,展开不同层级和段位的创新。这种创新,要么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要么是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要么是新市场等等;而这种层级,要么是适应创新,要么是跟随创新,要么是颠覆创新。
九是在消费体验上,不论传统与新兴与否,最能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逻辑是不变的。过去在传统领域,江浙地区的企业经营讲求“产量大、价格低、质量好、速度快”十二字方针,这恰恰是中国制造肆虐全球的秘诀。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这个秘诀需要有新的内涵,叫做“受众多、费用低、体验好、速度快”十二字秘诀:从产品思维的“产量大”到用户思维的“受众多”,从物美价廉的“价格低”到社会进步的“费用低”,从工业时代的“质量好”到新经济时代的“体验好”,但“速度快”则是不变的,所谓“兵贵速,不贵久”,“快”可以先声夺人、可以高位撇脂、可以赢者通吃、可以以战养战。
十是在企业价值上,从纵向一体化到专业化,从产业融合到产业跨界,一个比一个更值钱;从平台经济到生态经济,从范围经济到共享经济,一个比一个更有价值。产业规律从分解、融合到跨界,企业经营的疆域、经营的层级不断延展和提高,其价值也得到了不断地变化。在产业分解条件下,更多的是产品经济,核心是把东西通过交易前台卖出去,是一个钢镚一个钢镚地赚小钱,是典型的前台思维;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强调我搭台来你唱戏,侧重细水长流地赚大钱;在产业跨界条件下,是前后台的有机结合,在一个创新生态之中,大钱小钱一起赚钱。刚才有人说垂直整合,现在这个词有点过时啦,更多的是不同产业领域跨界的平台与共享。
作者:
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总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