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江南的温柔乡
我第一次听龚琳娜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看到了一只在清溪上,绿谷边翻飞的凤凰,五彩斑斓。空灵的声音听得人头皮发麻。后来有幸读到郑愁予的《错误》,原来以为《雨巷》是现代诗中江南意境的极致,读完才发现江南的柔情比惆怅更多。江南是中国人的温柔乡,什么英雄豪气在这里都能被融化。
江南的温柔不是来自于艺术的,纸面上的想像,而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南的冬天不结冰,常年光照充足,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光照、温度、水源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业开发。虽然这里丘陵较多,可耕种土地分散,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但经过精耕细作,亩产量比北方高多了,这意味着更少的劳动力和养活更多的人。特别晋代以后,大量的北方移民由于战乱充实南方人口后,加快了土地的开垦,江南开始成了全国的粮仓。有了多余的粮食,工商业就发展起来了,所以南方很富裕,少有饥寒交迫的感觉,生存压力小就有了温柔的经济基础,多少帝王到了江南后,开始莺歌燕舞,偏安一隅。
即使发生自然灾害,由于南方的崇山峻岭的阻隔,受灾面积有其极限,往往只是区域性的。不像在北方平原上,自然灾害产生第一次伤害,后续的流民形成更严重的次生伤害,比如引发明末走西口,清朝闯关东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对未受灾地区形成冲击。更有甚者,流民如果得不到控制,到新地区后仍得不到救助,就会引发起义,进而引发兵灾,兵灾裹挟着流民,更强力冲击那些没受灾的地区。这些在南方是极难发生的。
南方还有一个极有力的条件,远离政治中心,天高皇帝远。失意落魄就往山里一钻,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写出《桃花源记》,有精神的家园,什么烦愁都消失了。
中国的儒家在山东,法家在河南,这些帝王之术在江南没市场。在江南,道家才是为人处世的哲学,不仅人与人之间要平等,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平等,江南人都住在小国寡民的桃花源里。
江南山水滋养了中国人温柔的性格,与北方强悍勇武的性格相对应,就像一个人身上母亲和父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