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蛇串疮(一)
李某,女,53岁,2007年4月11日初诊。
1周前左侧胁肋部出现疼痛,局限于皮肤体表,痛如针刺状,夜间疼痛加剧,严重影响睡眠。两天前后背、左侧胸胁、腰部出现红色水疱,逐渐弥漫成片,经某市级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软膏”外搽,“胸腺肽”肌注后疼痛无明显缓解,经人介绍来门诊陈老处求治。
刻诊:后背、胸胁及腰部有片状晶簇状水疱,大者融合成片,患处皮肤发红且水疱经衣服摩擦后破损,渐有液体流出。患者面容呈痛苦状,诉口干渴,入睡困难,口黏腻不适,疱疹处疼痛难以忍受,在家需服用“芬必得”缓解疼痛,胃纳较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陈老曰:此即中医之蛇串疮,也即民间所谓之缠腰火丹,为湿毒内蕴,浸淫皮肤所致,法当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选清肺解毒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
处方一:
大青叶 30g 百部 15g 紫草 15g
板蓝根 30g 贯众 15g 茵陈 30g
草河车 15g 白芍 45g 桔梗 15g
生甘草 10g 茯苓 20g 滑石 25g
泽泻 20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4月14日二诊:服药后疼痛缓解明显,可以耐受,口干,黏腻减轻,夜间能够入睡但睡眠质量不佳,大便稍干,1日1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二:守法守方,于处方一中减去 滑石、泽泻,加入 花粉 30g、黄芩 15g、当归 15g。3剂,水煎服。
4月17日三诊:疼痛及他症基本缓解,疱疹开始结痂,无渗出液,疱疹处皮肤颜色较初诊时明显减退,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缓。
处方三:热病后期,辅以养阴增液法,于处方一减去 百部、贯众、茵陈,加入 玄参 15g、麦冬 15g、五味子 15g、炒麦芽 30g。3剂,水煎服。
【侍诊心得】 蛇串疮是以湿热毒邪泛溢肌肤,侵扰皮肤脉络而引起疼痛、水疱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常见皮肤疾病。该病之疼痛一般较重,且始于疱疹尚未形成之前,在疱疹消除后仍持续数日或数周,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之因自《内经》时代起就不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端。本案之疼痛当为湿毒邪气阻碍了气血津液的正常通流,经脉拘挛,不通则痛。
因而陈老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有二:一是分消湿热,清热解毒以治本;二是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以治标。方中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草河车、贯众、百部均有较强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配伍茵陈、茯苓、泽泻、滑石旨在通过分利小便达到分消湿热邪气,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的作用;桔梗的开宣肺气,既托邪出表,又通调水道,气化则湿亦化;重用白芍、甘草,酸甘合化,缓急止痛。
湿热毒邪浸淫皮肤,刺激肌表之脉络,势必影响肌表血行而见红、肿,故二诊之时加入当归与紫草相配,共奏凉血养血活血之功,使血热得清,血行得畅。患者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口干舌燥,是湿毒伤津之象,且热病之后,津液更伤,治当配合养阴生津之法,故二诊、三诊均增入养阴药物。
【按语】 清肺解毒汤由大青叶、板蓝根、紫草、百部、贯众、茵陈、草河车、甘草、桔梗、山豆根组成,载于《全国中草药资料汇编》,主治病毒所致感冒、咽痛。经陈老临床反复验证,认为本方之治不限于感冒、咽痛,凡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带状疱疹,中医辨证属热毒或湿毒者,用之皆可取效。运用中,多配疏散之薄荷、银花,渗利之滑石、泽泻,或导邪从表而透,或导邪从下而去。临证应用,可资借鉴。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