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类型学分析(《城建溯踪》内容摘录4)

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现广泛应用在建筑研究之中,被称为建筑类型学。在近代建筑研究中可以借鉴类型学方法对建筑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青岛是近代德国苦心经营的 殖民城市,在德租时期留下来很多颇有价值的建筑遗产,它们特色鲜明,尤其在檐廊、门窗、石饰、塔楼、坡顶、山墙和山花等部位的处理上,体现了青岛建筑特定的材料、构造、风格特征。本章 通过细部形式的研究分析,全面展示青岛近代的建筑风貌特色。

1. 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相互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类型“与建筑的本质非常接近,尽管经历各种变化,总是在情感与理智的支配下扮演着建筑与城市的原则”。“类型所具有的独特性由于社会的差异会有极大的差别,与生活形式及习俗密切相关。因此类型的概念在实务与理论上被视为建筑的基础是理所当然的事。”考虑到青岛的历史特点、建筑特点,用类型学的理论来研究青岛建筑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类型学的概念有两种,一是类型学,又叫“标型学”,作为考古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将同一门类的遗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分成类型,研究其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另一个概念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通常称为类型,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分类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由此可见,第二种解释提出的分类依据是基于这些个体的某些属性。类型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上的发展是生物分类学。孔德·德·布丰(Comte de Buffon)和卡尔·冯·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共同创立了生物分类系统。因此类型学在建筑学上的应用,甚至在近代建筑研究上的应用,是一种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应用。

“元”(meta-)是类型学的基本概念。阿兰·柯尔孔(Alan Colquhoun)指出目前建筑理论的焦点问题集中在类型学上。因为大多数建筑理论讨论建筑时总是不自觉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而建筑类型学则是研究建筑的“元”理论。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研究建筑的根本。但这一理论并不代表单一的某种方法,它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让 - 尼古拉斯 - 路易·迪朗 (Jean-Nicolas-Louis Durand)、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Claudi-Nicolas Ledoux)、拉菲尔·莫尼奥 (Rafae Moneo) 和菲利浦· 史泰门(Philip Steadman) 都对建筑类型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新理性主义(Tendenza)学派,它产生于意大利,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是最杰出的代表(图 1、图 2)。他认为建筑类型来源于历史中的建筑形式,建筑不创造新的类型,类型是原型在建筑领域的一种体现,表现形式是表层结构,类型则是深层结构。城市是建筑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因此他提出了“城市建筑学”。他的主要理论出自他的著作《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该书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运用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的建筑师也有很多。除了阿尔多·罗西和阿尔多·阿莫尼诺(Aldo Aymonino)之外, 还有意大利的佛朗哥·皮里尼(Franeo Purini)、德国的奥斯瓦尔德·马蒂亚斯·翁格尔斯(Oswald Mathias Ungers)、瑞士的马里奥· 博塔(Mario Botta)、德国的克瑞尔兄弟(R.Krier & L.Kier)……虽然都是讲类型学,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各不相同,建筑类型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形式分类、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各个方面 。

图1  建筑类型简化分析图

图2  基本图形和建筑平面的关系

2.类型学对建筑细部的研究

人们对建筑形式“整体性的资料是由对造型的描述而组成的”,而“造型的描述系由观察出发”得来的,“透过描述我们得以对结构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在这一部分笔者所做的就是通过观察来对青岛德国建筑形式做出描述,再根据这些描述用类型学的方法系统整理。

根据原型类型学的原理,研究青岛近代建筑,必须要研究它的奠定时期——德租时期的基本建筑类型,青岛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建筑实例就是现成的素材。因为建筑之间的相似性构成“原型”,相似性越普遍,原型越可靠,所以说确立这些建筑的相似性是进行形式分类的关键。

首先,德租初期青岛的许多建筑具有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特点,外廊是殖民地式建筑的最大特点,在表现形式上非常直观, 建筑的檐廊就是青岛建筑的一个特点。其次要提到的是红坡屋顶的建筑。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青岛建筑的直观感受, “红瓦绿树”的赞誉由来已久。另外,青岛老城区天际轮廓线的丰富变化得益于青岛建筑中另一个充满浪漫情调的建筑元素——塔楼。尖顶突出,高于坡顶或具有较大体量,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尖顶塔楼的频繁出现使得整个城市“处于一种向往蓝天白云或皓月疏星的动感之中”,“如果没有天际线的错落有致,这座城市便失去了五分之一的魅力”。

青岛老建筑重要的特征元素还有门和窗以及山墙和山花的形式。门和窗既体现了功能的需要,还表现出材料和形式上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山墙或山花的使用与坡屋顶的使用相得益彰, 融为一体。山墙面除了在几何形体上多变外,建筑材料和色彩如石材、红砖、木构等也富于变化。

罗西说过“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或建筑的元素之中首要核心的类型。……没有任何类型会与一种造型完全相同, 虽然所有的建筑造型有可能只属于几种类型。”

德租时期青岛的建筑形式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种形式构成元素经常混合在一起,即如果用某一种元素的标准来衡量该建筑时,又不可避免地发现它还含有其他的形式元素。例如伊尔蒂斯兵营建筑(今中国海军办公楼)就具备多种形式特征(图 3 ),它既有宽大的红坡屋顶,又有笔直的外廊和山花,两端还有锥形的塔楼尖顶,因此在建筑形式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图3  青岛伊尔蒂斯兵营

3.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细部分析

德租时期的青岛建筑不仅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青岛的城市特点曾经被誉为“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可见,建筑在该城市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德租时期青岛的城市建筑受到国内外广泛的称赞,一方面是其城市风貌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新建筑特点鲜明。青岛的城市风格, 在德租时期奠定,并且在以后的日占时期和民国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时至今日,青岛的建筑设计不时地要呼应德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该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细部设计上主要表现在檐廊、门窗、石饰、塔楼、坡顶、山墙和山花等几个部分。

3.1 门窗细部分析

(1)  建筑入口

青岛老建筑的入口部分一般都进行着重强调,位置多在引人注目的正立面,尺度也比较大,采用拱券形式较多,或者以列柱进行强化。

另外有些主入口顶部的挑檐做得非常丰富,或用各种雕刻装饰,或者加木构支撑,上置坡屋顶,用以突出屋顶。还有用建筑材料的变化来表现主入口,如使用砖、石、木架等(图 4、图 5 )。

(2)  建筑开窗

青岛建筑的开窗形式变化多,大小不一。有的开巨窗,甚至有一层、两层的尺度;有的开小窗,尺寸窄小,无法探头观望,成组排列,讲究序列。它们形状各异,如矩形、半圆形、圆形、椭圆形,甚至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图案(图 6)。

(3)老虎窗

老虎窗是青岛近代建筑中坡顶元素的重要部分,具有实际应用和形体造型双重功能。老虎窗在坡屋顶中的位置,有的体量较大,置于中心位置,来强调立面的中轴线;有的是以几个小窗来强调序列,这种形式比较常见。老虎窗可分为三部分:顶盖、窗套和玻璃,窗顶盖大致可分为三角形、矩形和弧线形三种(图 7 )。

三角形的老虎窗。三角形的顶盖有两种,一种顶角小于 60度,另一种顶角大于 60 度。这两种类型又可以变化出无窗框的形式,玻璃窗形状有扁圆形、三角形、尖券形和圆形几种。

矩形的老虎窗。立面为矩形的老虎窗从侧面上看有的是坡顶上覆红瓦,与屋顶相协调,有的是侧面水平形式,有的是整体立于屋脊之上或没有老虎窗顶盖,它类似于缩小的山墙。

弧形的老虎窗(牛眼窗)。由于弧形的曲率不同,有的窗窄成了一条窗缝,有的下部矩形窗框向两边拉长,有的顶端弧形变为尖券形式,也有的老虎窗是完整的圆形。

图4  建筑入口 1

图5  建筑入口 2

图6  建筑开窗形式

图7  老虎窗形式

3.2 石材装饰

花岗石的使用是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同时期德国建筑的一大特点。花岗石的使用广泛,为以后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成为在此之后青岛建筑设计的特有手法(图 8、图9 )。

(1)花岗石的形状

青岛建筑的石材分为粗加工和细加工两种,其形状各异, 有条状、自然形状、小碎石、规整的长方形的,还有经过精心打磨的各种装饰形状,它们被分别用在建筑的各个位置。同样是花岗石,石材的颜色却并不相同,在一些重要建筑中,设计者会区别使用,使之合理搭配,互相协调。

(2)花岗石在建筑中的应用(图 10 )

路面和围墙。在青岛至少有三条马路由小块花岗石铺砌, 成为青岛传统街道的标准特征,很有欧洲古老城市的韵味。至于挡土墙、围墙、门垛使用花岗石的就更多了。

台阶和建筑基座。在青岛几乎每一座德国建筑的台阶都由花岗石铺砌而成。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勒角、基座,或者建筑外墙的下半部分都由花岗石构造,整体感觉稳重、坚固。

门窗。门窗设计中花岗石的参与也非常多。门楣、窗框、窗台、拱券及象征性的锁石、窗间墙等都使用到花岗石。

墙面和线脚。花岗石在墙体中的使用非常多。与古典建筑中规整的隅石相比,青岛建筑中墙面的花岗石贴石更加自由、活泼,在平整的墙面上随机地出现几处,好似从墙体中生长出来一样,轻松自然。

柱子。花岗石石柱在青岛建筑中出现得很频繁。与粗加工的花岗石相比,柱子的加工准确,打磨细致,尤其是出现过的梭柱和精美的花饰,体现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手艺。此外,青岛建筑中还有许多装饰性的构件是由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各种纹样,中国的、西洋的,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图8  建筑环境用石材 1

图9  建筑环境用石材 1

图10  建筑用石材

3.3 塔楼尖顶细部分析

(1)塔楼尖顶的体量

塔楼尖顶在构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德国建筑无论体量大小,都设置了塔楼尖顶这种形式。在小体量的建筑中, 塔楼尖顶具有宜人的尺度,而大体量的建筑却不能将其简单地放大,否则会造成尺度失真,于是建筑师们精心地做了细部处理, 使之获得近人的尺度(如胶澳警察局的塔楼)。除了细部装饰之外,还采用几种元素的组合(图 11 )。

(2)塔楼的位置

在这类建筑中,只有天主教堂是双尖顶,具有严谨的中轴对称形式,属于以罗马风为主要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其余均是以单一尖塔形式出现,在形体上以不对称的形式形成均衡的构图,建筑形体活泼自然。尖塔多在建筑的正立面出现,其位置多在一侧,也有的位于正中央。

(3)塔楼的形式

纵观这些建筑的塔楼尖顶,有曲面特征的弧形尖顶占总数的一多半,其中大多是双层绿色尖顶。双层绿色尖顶可谓德国传统的建筑符号,在青岛建筑中占大多数。有的尖顶体量较小, 仅作为装饰之用,因为结构不稳定,装饰也嫌累赘,因此保存下来的极少,只有在历史照片中才留有痕迹。

有一种红色尖顶的截面是曲线的形式,有一种截面做成了折线,避免了笔直的外轮廓,还有一种做法采用直线的轮廓线, 这种尖顶给人以笔直挺拔之感。

此外有一些塔楼尖顶的实例,形状比较墩实,在体量上引人注目,但缺乏高耸的感觉。

所有这些尖顶元素可简单地分类成曲线截面和直线截面两种。曲线截面的尖顶轮廓优美、线条柔和,是德国传统形式;直线截面的尖顶轮廓挺拔有力,简洁大方,是以后青岛建筑中的常用形式(图12、图 13)。

图11  青岛胶澳警察局

图12  塔楼形状类型

图13  建筑尖顶

3.4 坡顶特征

红坡屋顶是青岛近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德租时期的建筑法规以 18 米和层高三层作为建筑的高度极限。这种法规为展示建筑的坡顶特色提供了可能。德国人为了表现德意志传统建筑风格,将屋顶做得异常陡峭,里面形成阁楼,外开老虎窗。

(1)基本特点

立面形式。从立面上看该类建筑分为中轴对称式和自由式两种。

屋顶层数。有一层或两层的。平面形式较为平整的多为一层坡屋顶,屋顶沿墙面分布,变化较少;体形较为自由的,或为了突出坡屋顶体量的建筑为两层坡屋顶,坡顶的轮廓线以直线偏多,也有许多柔和的曲线形式。

屋顶组合关系。从屋顶的组合关系上看有两种,一种是单一的形式组合,屋顶多是一个体块;另外一种是复杂的形体组合, 至少有两种以上的几何体构成,坡顶覆盖了不同的层高,外观高大新奇。

(2)实例分析——潘宅

潘宅最显著的设计特点也是它的屋顶形式,与青岛大多数德国建筑强调主导元素构图做法截然不同,在规整的平面屋顶形式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变化效果。潘宅屋顶的生成过程如图示说明(图 14、图 15 )。

1)确定“L”形总平面形式。这里的“L”形两边跨度并不相同。

2)“L”形左边镶入一个元素,右边削减处理,这是德国建筑的屋顶设计的常用手法。

3)在业已形成的体块中继续增减,尤其是右下角屋顶削减抬高,该手法在其他建筑中并不多见,既打破了屋顶的呆板整体, 又方便施工。

4)在削减完成后,加入老虎窗、烟囱及其他附属元素。从整个过程看来,屋顶异常丰富,巧妙地安排了剖面上的各种高差, 建筑的生成过程井然有序。

潘宅的另一大设计特点是墙面处理手法丰富。这些处理手法多姿多彩,设计精妙。建筑的色彩对比鲜明,以红砖墙为主色调,以白墙为次要色调,以木构的图案为装饰色调。窗洞的形式多样,窗洞周边也有若干的装饰图案,建筑外观变化丰富而有序。

红坡屋顶是青岛老建筑的重要特点,德租时期的建筑几乎都有这种屋顶的处理手法,不仅表现在建筑单体上,更表现在建筑的群体风貌上(图 16 ~ 图 18)。

图14  潘宅屋顶形式

图15  潘宅

图16  青岛老城区鸟瞰

图17  老城市中心鸟瞰

图18  屋顶特色

3.5 山花和山墙

山花是古典建筑的符号,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德租时期青岛的建筑上出现了丰富的山花形式,但整体上趋于简化。山墙面在功能上具有围合作用,在形式上是坡顶的延展终结,表现为墙面的平面化处理。山墙面从侧面看虽然只是一片薄墙,而正侧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3.5.1  山花

在 16 世纪下半叶的德意志建筑中,“涡卷和小山花成了重要的装饰题材”。山花是文艺复兴建筑的重要语汇,经过巴洛克时期完成了复杂多变的形式,到了折中主义时期,山花形式中又包含有各种各样的构成元素,形式更为复杂。之所以把凸出的山墙面也同山花归于一处,是因为凸出的山墙面虽然依托于坡顶,但是其形式设计手法与山花完全相同。

(1)山花的位置

山墙位于建筑的侧面,尤其是在坡顶的侧面。但山花的位置不定,因为它几乎是纯装饰性的构件,没有实用功能。因此它往往根据设计人的意图自由设置,可以放在建筑的正面、侧面, 甚至入口、窗洞、塔楼等几乎建筑的所有位置,强调的是形式效果。

(2)山花的形式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山花、山墙,形式各异,丰富多彩,一幢建筑甚至有两三种山墙或山花的样式(图 19、图20)。

图19  山花 1

图20  山花 2

从建筑材料分析,山墙或山花大部分用水泥或粉刷的线角来表现丰富的图样。有的与石材合用,用花岗岩点缀檐口和山墙的两侧;有的与红砖合用,用精细的砌法完成多种图案。

从山花的轮廓线分析,山花的形状主要是三角形,其次是半圆形,极个别的山花为长条形,有的山花形状是各种几何体的综合形式,其外轮廓并不平整。

虽然山花大多以三角形为母题,但它的变化非常复杂。如有些山花为弱化尖顶的形式,顶端多呈柔和的曲线。山花的两边各用连续的曲线装饰,这样形成的轮廓线优雅柔和。

山花的装饰图案不如其外部轮廓那样一目了然,这其中有简洁的墙面,也有更多复杂的装饰。可将这种装饰分为两种:单一墙面的几何划分和不同体块的组合。

单一墙面的几何划分。有些以横竖线条来划分,模仿半木构形式。有些以曲线线条的划分来做修饰,具有巴洛克的韵味。墙面划分还必须注意到中心开窗的形式。山墙面的开窗形式呈对称式,所开的窗洞很有变化,有圆形、长条形、券形不等, 再配以窗套,装饰性极强。

不同体块的组合。这种方式是在山花或山墙顶端凸出一弧形体块,用以强调尖顶的中心。有的山花在三角形底座上用短柱装饰;有的短柱逐级重复出现,边界感和中心感更强了。

(3)实例分析——总督牧师官邸

该建筑的山花是完全对称的样式(图 21)。纵向可分为三段:上段造型丰富,形式优雅,中段细部恰到好处,形式简洁,下段则细部减少,更加简练,从上到下是由繁到简过渡。人的远视点看到的是山墙的上中部,近视点关注建筑细部,更多的是入口或阳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

山花的上端颇具巴洛克风格,做了卷涡和曲线的线脚,并用简洁的角柱将其顶端再横向三分。顶部是小短柱和相交的卷涡,圆形镂空的窗洞开于山墙上段中心,中轴线异常明确。小圆窗下再开一瘦窄的长窗,外有弧线的窗顶套和优雅的线脚。山花的中段用隅石强化角部,中窗做大,与上部墙面产生对比, 是上部形式的简洁过渡。

这一山花面的特点是摒弃了德国民居常用的半木构装饰风格,增强了古典的韵味。

图21  总督牧师官邸立面山花

3.5.2  山墙面

(1)山墙面的形式

山墙面多有窗洞,窗洞呈中心对称式,形状有圆形、长条形、券形等。长条形小窗往往是两个一组,成组布置;也有开大窗的, 突出墙面,给山墙增添了立体感(图 22、图 23 )。

山墙面的另一种形式是外露半木构形式,或是其他仿半木构形式,并涂以鲜艳的色彩,装饰性特别强。在选取的实例中,多个山墙面采用这种半木构形式。其图案多是纵横交错的直木架,也兼曲线,窗洞多开在木格中,使墙、木构和窗融为一体。

独立于墙面的木构架。在这些山墙面中,有些木构、仿木构构件向前伸出支撑桃檐,装饰山墙面,层次感很强。这种屋顶往往出挑较大。有的紧贴着挑檐内侧;有的一端在檐上,另一端支在墙面上;有的干脆是一个镂空的屋架。这些做法的结构功能远小于它的装饰功能,是很有趣味的一种细部设计。

图22   山墙面 1

图23   山墙面 2

(2)材料和色彩

山墙面多是黄色粉墙或红色砖墙,也有的贴绿色薄瓦,屋檐侧面一般是鲜红色,木构架或半木构架也多如此,纵观山墙的整体色彩,多是醒目的颜色,与黄色墙面对比再以小窗洞做点缀,整个山墙面既有色彩变化,又有虚实对比。

通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细部设计分析可以勾勒出青岛建筑的主要形式特点。但是对比德租以后青岛建筑的发展,这些手法并非全部都被沿用下来。有的因为文化、气候、功能等方面的原因而发生变异演化,有的甚至逐渐消失。

尖塔这一基本形式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了,但是纯德国传统形式的尖顶,包括复杂的绿尖顶和某些曲面尖顶很少使用。有些因为修复施工繁琐,维修时也将曲线变为直线。

山花和硬山墙的装饰性远大于其实用性,与现代建筑的简化大趋势不相符,因此德租之后这种原型的使用也日趋简洁。当今有些建筑将仿半木构的装饰线做在了山墙面上,以此呼应青岛建筑的传统特点。

红坡屋顶是青岛建筑最直观的形式元素,它作为一种表现城市风貌的基本元素一直被沿用下来,形式变化也很日趋丰富。在继续沿用红坡顶的同时,山墙面和老虎窗的细部处理手法也被继承了下来。

4.总督府邸的建筑原型

德据时期的青岛建筑中有一例兼有多种形式特征,既有复杂变化的红坡屋顶,又有极具特色的山墙面,而且还有体量颇大的尖顶角楼,这就是总督府邸(现为迎宾馆)。根据原型类型学的观点,它具有多种个体普遍相似性的特征,是最接近于青岛建筑原型的个体,可以将它当作青岛近代建筑原型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图 24、图 25)。

作为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最具特色的建筑实例,总督府邸有许多精彩的设计手法。

建筑师在自由浪漫的形式创作中,不时地运用对比手法完成整体构图的均衡、统一,尤其是西、南两个面突出表达了这种构图原则。在东、北两个面虽然形体变化更多,手法更复杂, 但整体关系把握不够,使之与西、南两个面缺乏协调,设计手法也不统一,过于追求纷繁华丽。

图24   迎宾馆

图25  迎宾馆的建筑细部

5.结语

“判断新旧建筑物和谐只能以一个形体环境的整体感和连续性为标准。”对青岛的新建筑来讲,若想与旧建筑保持好这种整体感和连续性,应该对城市建筑基本形式类型有深刻的认识。华纳先生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中写道:“花岗岩在德国撤离青岛后 70 年再次流行……青岛重新发现了自身独特的建筑史及其本土的'现代主义’……新建的房均须与青岛特有的五种颜色相协调:红瓦屋顶,黄色的海滩和建筑立面, 绿树,湛蓝的天空,碧蓝的大海……保持这五种色彩的特色无异于保持青岛的个性与魅力。”1980 年代以来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青岛的城市风貌仍然保持基本完好,但是老城区及周边地段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市景观轮廓线的保持、新建筑尺度及风格的把握等方面处理不到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图文整理:左秀明)

本文节选自《城建溯踪》,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ISBN: 9787564191061)

本书的出版及相关内容的发布,也是对青岛申报世界遗产的支持和积极回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