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岁的周有光去世,发明汉语拼音,当了一辈子的宠妻狂魔
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刚刚渡过了自己112岁的生日,各大新闻网站都表示了祝福。
然而今天,先生已经静静的走了,享年112岁。
从小出生于破落显贵家庭,长大后考上圣约翰学院学习经济,和合肥张家小姐结婚,成为沈从文连襟,50岁从经济转行语言研究,成为汉语拼音之父。
如果不是他,我们现在不知道会用什么方式输入汉字…
和民国闺秀、太太张允和相恋一生,老先生的一生,是大写的传奇。
▼
故事有点长,先从张家的家大业大说起……
1906年,合肥的大街小巷突然热闹起来了。迎亲的队伍排成长队,光是新娘的嫁妆,就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原来是张府的公子张武龄要结婚,他娶的女子是扬州望族之女陆英。张武龄的爷爷张树声,曾经是淮君的将领,后来是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官位相当于晚清九大封疆大吏之一,位高权重。一直到张武龄这一代,家境还是经营的很不错。
张武龄和陆英前4个是女儿,后6个是儿子。上一张全家福,今天的女主在照片第一排,左起第二位。
1909年,二女儿张允和出生。出生时,脖子上的脐带就紧紧缠了三圈,接生婆用了各种方法,拍打,冷热水浸泡,人工呼吸,都不管用。张允和的奶奶喜欢抽水烟,信佛,往允和脸上喷了108口水烟,允和才苏醒,算是捡回来一条命。
张武龄从小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除了给请家庭教师之外,还请昆曲大师教他们昆曲。
练昆曲特别有好处(划重点)首先是练声音和气息,沉淀气质;其次还练身段,和舞蹈的效果相当;而且昆曲都是很优美的古文,打下古文的基础。所以张允和一辈子,都有特别好的气质。
▼
张允和长大之后,也爸爸的学校乐益女中念书,她的好闺蜜,就是周有光的妹妹也在女中念书。张允和有事没事就到周有光家找妹妹玩,这样两个人就认识了。
周有光,1906年出生,比张允和大三岁。汉语拼音之父,沈从文连襟。
不像是张允和含着金钥匙出生,吃穿用度都是白富美范儿。周有光考上了当时最难考的圣约翰大学,没有学费,好朋友的妈妈听说了,把自己的嫁妆卖了,这才凑出来200块钱,让他去上学。
因为妹妹的关系,周有光很早便认识张允和了。但是总觉得不好说什么,直到周有光工作之后,才开始给张允和写信。
张允和刚开始很紧张,但是也回信了。然后就开始通信,从第一次两个人约着去西湖爬山从恋爱到结婚,中间经历了8年时间,24岁结婚,是张家结婚最早的孩子。
结婚前,周有光写信告诉她,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写了十页纸的信回复给周有光,信件已经在反右运动和文革被烧毁了,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没关系……
周有光是学经济的,可以到美国的华尔街工作,买大房子,到美国定居,但是他们想了想,还是没有去,一直留在大陆。两个人婚后一起周游世界,这是一张在美国博物馆留下来的照片,张允和不到30岁,刚刚结婚,风华正茂。
▼
周有光和张允和婚后有一儿一女。
抗战爆发,周有光和张允和在重庆,有一个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周有光差点被炸死,在战乱中小女儿得了疟疾,得不到救治,两个人一点一点的目睹最亲爱的孩子走向死亡。直到很多年后,还是不能在张允和面前提到小女儿的名字,她会流泪。
他们本以为,失去小女儿就是最大的劫难。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1955年,本来是在上海经济学界工作的周有光恰好到北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就被留到了北京,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是后来周有光被称作「汉语拼音之父」的原因。后来才惊闻,他前脚刚走,反右运动就开始了,上海经济学界是重点对象,他的上司经济所的所长自杀了,周有光的学生也喝农药自杀了。
但是事情还没完,随后,周有光又在革命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允和怕周有光罪上加罪,提前把家里所有的文件,信件,照片,等等,都整理出来烧掉,烧的全身都痛,但是把当时她和周有光年轻时的通信,不舍得烧,偷偷保留下来的,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吧。
有一天那些人到家里找她,说要拿走周有光给她写的信,回去研究。她气的不能行,去找那些人说,我确实有问题,请处理我,但是如果没有,请把我丈夫给我写的信还给我。几天之后,周有光的信被退回,允和无奈,一把火把所有的信都烧了,为了换一个人身安全。
周有光有青光眼,眼药水不能停。但是在劳改的时候校医务室没有这种药,需要允和从北京邮寄给他。
允和自己去找北京办公室的交涉,把守的是一个只有15岁的红卫兵。张允和说,她到90岁,还记得这个小伙子叫吴开明,看起来很帅气也很年轻,只是说话和办事,很歹毒:
「吴开明同志,我的爱人需要青光眼的药,请你给写个单子,批准给他开药。」
吴翻了个白眼:「让他去医务室拿,不就行了?」
允和:「他们医务室没有这个药。」
吴哼了一声:「那就让他去医院拿药。」
允和:「医院在三十多里外啊,而且医院也没有这种药。」
吴崩溃了:「那就让他别用这种药!」
允和:「如果他真的不见了,那就不能改造自己了。」
她不能同小造反派斗,也不能生气,好好说话,才有可能。
好言相劝+赖着不走,没办法,等了一天,那个年轻人终于同意开药给她。
张允和不知道周有光什么时候能回到北京,也许一辈子也回不来了,说都说不定。
张允和每个月都用小木盒给他邮寄两瓶眼药水,趁着检查人员不注意,有时候还能偷偷放几颗巧克力糖进去。
周有光给老伴儿写信:「我觉得我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离开干校,回到北京。」
张允和回信说:「那我就每个月都给你寄眼药水,再加几块巧克力糖。」
▼
后来运动结束了,周有光也平反了。夫妻俩那个时候已经70多岁,儿子周晓平也差不多40岁了。
很多人都很好奇,二老的生活怎么就这么和谐,就连保姆都说,从来没有听过两位老人吵架,一次也没有。
他们自创了特别有仪式感的活动,就是「举杯齐眉」。
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下午三四点钟,又喝茶,又举杯齐眉。因为张允和喜欢喝清茶,周有光喜欢喝咖啡,所以他们就半天喝茶,半天喝咖啡。
即便是有人在旁边,比如说朋友或者记者,甚至是晚辈,周有光总会说,不好意思,打断一下,我和我老伴儿的喝茶时间到了。旁人有时候看了rio尴尬,但是二老特别淡定,特别自得其乐。
周围人就看着,等着他们举案齐眉结束,然后再回到采访中来。
张允和特别有活力的一个人,90岁的时候还出版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本书,知道自己的新书出版,高兴的不得了。
一直到张允和去世,他们的日常就是形影不离,要么就是张允和给周有光翻书,要么就是周有光带着张允和出门赏花,照相的时候一定要握着手才好。
2002年8月,93岁张允和重病在床,那天早上,张允和是握着周有光的手离开的。
张允和去世之后,周有光把之前举杯齐眉的地方,两个椅子一个茶几换成一个沙发,他每天晚上在沙发上去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2015年,周有光和张允和唯一的儿子,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周晓平先生去世,那一年,是周有光的110岁生日。
周有光老人今年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儿子离开之后,悲伤过度,胃部大出血,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现在基本上的饮食是以鸡蛋液为主。
周有光先生去年和杨绛先生同住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他想和杨先生见一面。
两个坐着轮椅的世纪老人,在医院洁白的长廊里会面了,周有光先生还比杨先生年长好几岁。都是从我们仨,变成孤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一生,有太多的风雨,对于彼此,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
然而,两个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久闻大名”。
他们在谈些什么,除非周先生想说,大概我们是不会知道了。只是陪护的人员说,周先生见到杨先生之后,在病房的窗前沉默了很久很久。
张允和93岁去世,在晚年的时候,还披上了一次婚纱,眉宇间都是俏太太的样子。
周有光写的是:「人得多情人不老。」
张允和补上一句:「多情到老情更好。」
-完-
正经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