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霸屏,好奇之外更有深深的文化认同

01

“沉睡三千年,一觉惊天下”。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通报了四川广汉 三星堆 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此举距三星堆遗址上次对外发布考古成果,已时隔35年,用“万众期待”来描述,不足为过。

消息一经发布,有关“三星堆”的话题快速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开启刷屏模式。网友们对这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文物的好奇心爆棚。各大电商平台有关“三星堆文化”的历史书籍,销售量明显提升。

(此次出土的黄金面具。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公众号供图)

此次“上新”的三星堆文物来自6座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 青铜 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用网友的话来说,“一次开了6个盲盒,出了500件限量款,你说震不震惊?”

借助直播视频,网友们不单“云逛”博物馆,还参与“云考古”,弹幕、评论、制作表情、建模还原……奇思妙想,妙语连珠,天马行空,用“实力“”技术“高段位地参与其中。很多网友的观点专业,考古知识储备丰富,这些“半职业选手”直接对话“国家队”,网上网下互动不断。

02

这些年,考古的话题越来越热。海昏侯墓、张献忠沉银现场、 二里头遗址 ……每一次新成果问世,都会掀起一波围观、热议,三星堆无疑将这股考古热推上了新的高度。

从故宫大热,到 河南省博物馆 推出的文物盲盒被网友连夜抢购,再到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版甜点卖断货;从盗墓IP持续火热,到樊锦诗等考古学家出圈,再到“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报考考古学专业等新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文物、热爱历史,不满足在博物馆里看、在书本里追寻,而是强烈地要求“参与进来”,甚至以此为毕生追求。

(青铜大立人像。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一门原本小众的学科,演变成被追捧的热门专业,这背后藏着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国民文化自信的与日俱增。

在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下,文物发掘、保护、传承被日益重视。

我国现有55处世界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首位;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全国各地考古成果颇丰。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文物、遗产并不是博物馆里的摆件、教科书里的文字,它们正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被更多人了解、热爱、思索、追寻。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河南春晚的“唐宫小姐姐”……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将厚重与时尚相结合,让沉睡多年的文物“下凡人间”。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良性循环:文化越自信,传播越深入;传播越深入,文化更自信。

03

人们爱考古、爱文博,源于爱自己国家的历史,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

我们想知道,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上演过怎样的精彩;想知道在浩瀚宇宙中这颗小小的蓝色星球,人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创造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想知道今天之辉煌与昨日之灿烂,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我们开启溯源之旅,追问人类的前世今生,因为,只有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会明白我们将往何处去。

(商 青铜神树 。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过,是考古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的事情慢慢变成已知。考古让人最为迷醉之处正在于,我们可以不断好奇、不断得到答案,再提出新的问题,继续好奇。

1986年,三星堆遗址的挖掘,出土了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尤以80多件青铜雕像为前所未见的重器。这些“惊世大发现”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

3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想知道那件绝美的黄金面具属于谁、它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想知道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之中宗教思想、宇宙观念是什么。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实物例证。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而直播考古过程与民众的高度关注,则向世界展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认同的中国新生代,有着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而又热爱。

来源:工人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