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水里藏着永远的秘密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真称得上是八面玲珑,早年间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譬如四十六回:大老爷贾赦看上了贾母房中的鸳鸯,想要纳为妾室;一向惟命是从的邢夫人立刻就找来凤姐,说是征求意见,其实就是寻求同盟。
凤姐起初好言相劝:贾母是一刻也离不开鸳鸯的,讨要鸳鸯的事情必然碰壁;但邢夫人却认为,儿子想要一个丫环母亲肯定不会拒绝。凤姐无奈,只得通过多种方式让避嫌,免得贾母的怒火发泄到自己身上。
结果不出凤姐所料,贾母勃然大怒,甚至连王夫人也一并训斥。幸而探春一番开解,贾母才平息了怒火;继而在凤姐的插科打诨下,贾母转怒为喜。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贾母又笑道:“凤姐儿也不提我!”
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
这里的“派”,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派”截然不同。
《说文解字》:“派,别水也。”
许慎认为,派,就是分支的水流。为此,逐渐引申而有了流派、宗派之义。
显然,无论支流还是宗派,都不能解释凤姐言辞中的“派”;此处的“派”,有指责、指摘之义。至于甲骨文中的“派”,正是“派”的本字;这个字最初的含义,与“派”有一定关联。
《说文解字》:“永,长也。”
许慎认为,“永”的本义,即为:河水长流。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像人在水中行走,故其应为“泳”的本字。后随着“永”永久、永恒之义的产生,另造“泳”字表示“游泳”的含义。
显然,甲骨文中的第三个字形,正是“派”的由来。
大河之外派生出几条支流,正是“派”的本字。
当然,就“永”而言,长久、永久,才是其最根本的含义。在表达这层意思时,“水”是“永”不可或缺的部件。
“水”与永恒之间的关联,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这大概得从古代文人的世界中寻找答案。
提起宋徽宗,大多人都会感叹:一个顶级的艺术家,却偏偏成了皇帝……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并不在少数。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朝“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他打造的木工活儿在宫外集市上可以卖出童叟无欺的好价钱;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身为皇帝的他着实是一位情感充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偏安一隅的南唐,最终被宋太祖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荡平,一代帝王也沦为阶下囚。不过,宋太祖在位期间,李煜的日子还算相对舒坦;但宋太宗继位后,李煜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终点。他的最后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道尽了自己对故国的眷恋、人生无常的感叹;其中最有名的两句就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满怀愁绪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没有尽头,这称得上是对哀愁最生动形象的描绘。毫无疑问,之所以以“水”喻“愁”,恰是因为它最重要的特征——永恒长久。
《说文解字》:“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水准”与“水平”,无论古今,都称得上是同义词;但“同义”的“义”,却有不同。
现代社会形容人“水平”高,通常会以“水准”赞之;古代汉语中的“水准”和“水平”,指的则是测定水平面的工具。
诗词中“水”常用来表示绵绵不绝的永恒之义。
水中行走的除了“人”之外,很多动物也是可以。比如说“羊”。
《说文解字》:“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漾,古水名。源于陇西相道,向东一直到武都,成为汉水。如果用今天的地理位置来理解,源出于甘肃天水市西南,进入陕西西南境内后成为汉水的源头。
同时,“漾”也表示水面动荡的样子。北宋王安石曾有诗两句“水漾青天暖,沙吹白日阴”之句。其中的“漾”,正是“荡漾”之义。
虽然即便豪放如东坡居士,都曾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恰如我们常说的那句,“美好的东西总是免费的”,与其追求永恒,莫不如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