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当崇长幼,以礼自持;年少多失,改之为贵

家训原典

当崇长幼,以礼自持。年少多失,改之为贵。

原典释读

应当尊重他人,尊敬长辈,用礼仪来约束自己。

年轻人容易犯错,知错能改最为可贵。

原典出处

典出东汉张奂《诫兄子书》,此处的“兄子”,指的是张奂的侄子张仲祉。

张奂兄长早亡,家中财帛不足;伴随着家境的好转,张仲祉滋生出傲慢粗鄙的习气,四邻八舍厌恶不已。与之相反,其兄弟张叔时备受好评。针对这一情况,张奂在书信中表达了自己悲喜交加的心情以示警戒。同时为引导侄子走上正路,张奂以儒家圣人孔子及遽伯玉为例对其进行规劝。

朝堂之上,孔子侃侃而谈;乡野之中,圣人“恂恂如也”。何谓“恂恂”?恭恭敬敬,谦虚谨慎。不仅如此,他还会表现出“似不能言”的状态。静水流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卫国大夫蘧伯玉,卫灵公夫人南子曾以“君子不以冥冥堕行”赞之:真正的君子即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谨守礼仪。这样一位贤人在自己五十岁时,认知到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并下决心改正。张奂以此告诫侄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任何时候都不晚。

先贤典故

张奂,东汉人,祖籍敦煌,文武双全。

少年时胸怀大志,一心为国;成年后仕途从政,多次为朝廷征讨安抚边境,声名显赫。他为人清廉,爱民如子,赢得广泛赞誉与敬重。

有一次,南匈奴与东羌秘密约定,准备偷袭张奂统帅的东汉驻军。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很多人规劝张奂“走为上计”,他不为所动:积极应战南匈奴的同时,命人拦截东羌,阻断其与南匈奴的联系。最终,张奂大败南匈奴,招降东羌。

免于兵戈之苦、生灵涂炭的东羌对张奂感恩戴德,东羌首领献上骏马二十匹,金器八件。张奂收到礼物后立刻在全军面前安抚东羌并将礼物归还。羌人敬其清廉,大为感动。

张奂担任武威郡太守时,大力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还下令废除民间陋习。当时人们认为二月与五月出生的孩子不祥,须与父母一并处死。张奂到任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辅之以刑法,最终废止了这一陋俗。百姓为其建生祠,对其感恩戴德。

张奂有三子,长子张芝、次子张昶都是著名书法家,分别有“草圣”、“亚圣”之誉;另有一子张猛,英勇善战。

花雨感悟

缺乏教养的随心所欲,表现出来的是道德问题,深究下去更是智慧的不足。

2018年5月,湖南游乐场,大家有序排队中……一位成年女子带着一个男孩,伺机想要插队。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低声说了句“不要插队”,成年女子瞬间爆发,连声辱骂小女孩。大概觉得委屈,小姑娘可能回了一句,成年女子冲到小姑娘面前:推倒,并狠狠踹了两脚。

事发后,警方要求女子配合接受调查;女子丈夫宣称:妻子想与小女孩协商排队,但被小女孩辱骂踢打……妻子有孕在身,目前受伤严重。不明真相的网友保持同步:即便如此,也不能随便打别人的孩子啊?——遗憾地是,网友高估了这对夫妻的底线。

当地公安局很快发布通报:

插队被小姑娘阻止,恼羞成怒实施暴力,且,并没有怀孕。

最后的处罚结果是:行政拘留10天,罚款1000元。

为什么我们更能包容小朋友?因为我们深知:在某个年龄阶段,我们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但最晚在14-16岁,就会认识到自己必须与旁人共享社会资源。基于此,逐渐形成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

譬如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船上大多数男人会让渡逃生资源给妇女和孩子。因为他们知道,保护弱小,这是生存于世界的最基本原则。

每个成熟的人都知道:讲公德,懂规矩,守底线,这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但这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凝练的是人生的智慧。

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虽带有泾渭分明的阶级性,但也侧面反映着智慧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夫子依据礼制侍奉国君,旁人反而会觉得他是谄媚;蘧伯玉深夜独自经过王宫也会下马缓行,别人会觉得迂腐。但毫无疑问,这两位取得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毕竟,当一个人迷失自我,以对抗世界的姿态小心呵护自己的情绪时,是无法体悟“事君尽礼”背后的智慧,“不欺暗室”之外的睿智。

自然,更高的格局与更广阔的世界,也与之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