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草书《游目帖》
王羲之留给后人最多的作品乃是他的信札,而这些信札也往往能代表一个书法家的最高水平!
王羲之在公元345年左右,也就是永和初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大意是,自己曾经读过杨雄的《蜀都》以及左太冲的《三都》,对于四川的风土人情极为向往,想前往一游,正好自己的朋友在四川做官,所以就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这封信乃是王羲之的传世书法当中字数最多的一件,原作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散佚,其摹本在历史上曾经过许多人的收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藏家乃是明代初年的大学问家方孝孺,方孝孺曾经为此帖作跋:
“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意思王羲之这本帖既有森严的法度,又有秀逸的美感,既有圆劲又有方劲,堪称是鬼斧神工,天造神韵,看完之后,发现真是人力难为之!
只可惜的这本帖在清朝末年,被恭亲王的儿子载滢流入日本,此帖在上个世纪初,还在日本展出过。
此帖后来毁于40年代的日本战乱,一直到了2006年,文物出版社向日本的二玄社提出想复原此帖,双方一拍即合,其底本乃是依照日本影印版的这本帖,上面并且附有全部题跋!
这本帖就是著名的《游目帖》。
复原的过程历时一年有余,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考究,包括了用纸、用墨、以及钤印和印泥的选择等等。
在用纸上,这件《游目帖》的复制用纸乃是结合了台北故宫的黄庭坚《寒山子题居士诗》原作,以及《远宦帖》和《奉橘帖》等作品的纸张颜色,并且在装裱的公益上也仿照存世的王羲之作品所制。
在印章与墨迹的色彩以及装裱的形式上,皆是仿照旧时模样,最终历时一年有余才终于将其还原成功。此作一经问世,便引发了书法界同仁的轰动。
这件作品也是堪称鬼斧神工,成为了书法界的至宝,学书法的人不可错过此帖!
王羲之在自己的《书论》当中说道: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意思是写字的时候,字的轴线不能是垂直的,若是这样的话,则没有丝毫韵味可言。这件《游目帖》在字的轴线上则是左右摇摆,极有动感,是一件节奏感极强的作品,但这种节奏感是隐藏在字法当中的,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很难体会到的!
王羲之这件《游目帖》杂糅了楷、行、草诸体,但一脉天机,一任自然,没有丝毫违和之感,并且在单字上极为强调字势的开合,部分字尚且保存隶书意趣,在妍美的理路当中不乏朴拙之貌。
《游目帖》从整体上的风格来看,属于中正平和一路,从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所以称为了后世学书者最值得效法的作品。高明的作品,后世之人学之会千人千面,每个人都能从这片“汪洋大海”当中攫取一瓢,而足以受用终身。
而对于艺术价值不高的作品,学出来则会千人一面,因为本身的内涵和底蕴不足,便没有了后人发挥的余地。
这件《游目帖》气格妍而不媚,雄健而不狂怪,巧妙而不造作,不愧是书法史上的一件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