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记(2018年)(之十)
(新建的函谷关关楼)
之十 来到函谷关(2月21日)
小时候就知道函谷关的大名,但始终未得一观。在断断续续的臆想里,函谷关在崇山峻岭之中,巍然耸立,紧扼秦川通往中原的咽喉。老子倒骑青牛,难得出关;平原君率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却能轻易逃脱;公孙龙说了些白马非马的胡话,弄得守关人脑子短路。还有不解的是,秦国与六国联军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展开厮杀。
函谷关对笔者一直是个神秘的词汇,似乎不来一趟,自己略有些混乱的臆想永远难得理清。
当置身于函谷关古道,面对新建的关城,才意识到,在全国修建古城的大潮中,哪怕是早一天,也要赶在这股潮头拍打之前,瞥一眼尽管难以辩识的最后遗存。
如今,函谷关两座由水泥柱子支撑的高大关楼横亘在游客面前,广场上敲锣打鼓,舞蹈演员袒露双臂,小食摊贩的广播不断在呼喊。
(函谷关古道)
好在函谷关古道还在。这原是一条只能容一辆车通过的狭窄山路。据说战国时期,古道本在此向下20米的深处。由于两侧土坡被雨水侵蚀,深涧已变为浅沟。不过,至今仍能看出函谷关的大模样。
狭窄的函谷古道,两侧荒坡,曾目睹走过老子的青牛、平原君的马车和公孙龙的白马,曾看惯出征的将士和疲弊的商客,外交家张仪在关口穿梭奔忙,楚魏公主自此西去不返。笔者虽无缘观瞻老关城模样,但能在古人先贤走过的地方,呼吸他们曾经熟悉的初春气息,则此身亦足矣。
新函谷关建立在1992年,1935年的老照片显示,当时关城还齐整。后来不知完全毁于何年。
函谷关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老建筑“太初宫”经修葺也已焕然一新,老子神像端坐在上,享受着人间爼豆。
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道尽风云变幻和做人道理。看来,回去一定要认真读读。至于能否顿悟,那就看缘分了。不过,能在老子著书的地方暗下决心,看来小子还不迟钝。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