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林斤澜:一部大书
“读书与出版”专刊推荐书的栏目里,起初都是十本,凑足整数。后来随便起来,不论本头。再后来以谈读书感想为主,好像也可以了。
我想我只能随便谈谈,开不了书目,因为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书。近年痛感知识结构陈旧了,倒常请年轻朋友给我开几本书。又可惜戴起老花眼镜来,举目无“轻”了。
若要求推荐的书,以自己常读反复读的为准,我只怕报不出一两个整的来。虽也有“温故知新”的时候,但大都零星篇章,如短篇小说、千字散文。
不想风云际会,十年浩劫,无书可读。起初也没有工夫没有精力,后来下放农村修理地球,佼佼者也疲软了些,我辈倒有了劳动之余。但我可以公然捧读的文学书,唯有《鲁迅全集》。共十大册,论单行是二十五本。可供通读、翻读、选读、乱读,不一而足。
《鲁迅全集》的特殊待遇,还有种种对作者的称号,使得作者在读者眼面前,成了“思想神”。不久,“报应”就来了。若以为“报应”两字太陈旧,就改作“历史的嘲讽”如何。
浩劫一过去,文学青年拥抱“舶来”人物,不论胡子如刺谓,或体臭似狐狸,一律亲吻。提到“思想神”,也归入“装神弄鬼”,先就反感。
后来冷静一点,在本国的现代文学中,热衷“两传一城”(《呼兰河传》、《铁木前传》、《边城》)。对《呐喊》与《彷徨》也看看,这才有了些看法。当时我两次到绍兴,周宅台门里外都有研究人员,搜集了一些“反应”,例如生活有距离,写的是老民国的生活。我说这其实只是情绪,不是问题。
《红楼梦》写的是早二三百年早消灭了的贵族爱情,也没有阅读的“距离”。
再如语言的“疙里疙瘩”。我觉得还得先说是陌生吧,这一路语言近年少见了, 30 年代还有专学这一路的,现在不作兴了。这一路若让我打个比方来说,好比论语言有抑扬顿挫四个字,大家在抑扬上下功夫多,如微波荡漾,追求自然、自在、自如,势必在顿挫上下的力气少些。若多所顿挫,会有过去的读者说的生涩,今日读者有时候只叫做“疙里疙瘩”。这一涩味,近年越见陌生了。
80 年代我接触到的“反应”,仿佛回答起来不大困难。只有一个答不好,但那也是文学中事,原本好商量。有的青年觉得鲁迅小说,思想性明显见长,感动人的力量相形见弱。引人思索,不多感染。重在理性,感性次之……作者思想的深邃,超前,彻底,这是有目共见。但文学作品,归根见底还得感情,还是真情实感的事。二三十年代,全世界都是革命兴起的年头,文学上不免大声疾呼,严词正色。连本来是“絮语”“街谈巷语”起家的散文,也仿佛把高谈阔论作了主力。那么小说带上时代的局限,仿佛牛马的带笼头带嚼子?是不可避免?是必需要有?是无妨大体?我不能清楚回答。
走进90 年代,“造神”的年头又过去一段时间,“历史的嘲讽”也嘲讽了一阵子了。不读鲁迅的青年可能还在反感,多读了些的青年却不叫人为的反感束缚自己。
其实在“造神”的时候,倒没有尊重神。对《鲁迅全集》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此时此刻用得着的句子,反复动用。用不着的,还用不得的,视而不见,好像从来没有说过,有的时候还要反其道而行。
80 年代有所发现,徒然增加了反感。
90 年代的青年发现了“大智”、“大勇”、“痛苦与悲凉无人堪及”、“以悲剧与理想的二元冲突为本位,追求一种'绝望的抗战’的人生境界。”
“总是在看到终极意义(目标)的同时看到它终将归于虚无的命运……”“其坚毅与昂扬同样无人能望其项背。”
发现以后,又有一些理由把鲁迅供奉给过去的时代,是往日的智与勇。
我们这个时代应有新的伟大的人,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有一位竟写道:“无法忘记鲁迅这是我们后来者的一种耻辱,一种困境……”“鲁迅最后遗言是'忘掉我’……我们至少还是老老实实听一回鲁迅的话……将他彻底忘掉吧。”活现了无可奈何的心态。
这里引号里的话,都引自《鲁迅与九十年代北大学生》。我的寻章摘句不一定妥当。
学生大多是中文系的吧,不过这里讨论的是人生道路,还没有落在文学的漩涡里。
文学若不好说做漩涡,也是转圈子。仿佛还在昨天,文学作品只讲究内容,形式落到影了的地步,或有或无是阳光的缘故,是浓是淡是长是短都不用理睬,说是可有可无还不如说可无,实际上内容“唯一”了。今天我们听说写作是“逻辑的游戏”,是“符号的组合”。算不算得作家,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叙述方式”。方式、方法、手法、手段这些又“唯一”了。
北京新兴两句口头禅:一句是累不累,再一句是谁谁谁——说全了是不管他是谁是什么人物。用这两句对付所有迎面相逢、回避不及、稍稍严肃的命题。想当年鲁迅痛骂“第三种人”的时候,还没有人嬉皮反问:累不累啊?
也没有人扭脸发急:谁谁谁啊!作家评论家管自主张玩、游戏、方式方法的组合。
不过,文学总是敏感,因此总是好景不常。那两句口头禅方兴未艾,去年秋天一个散文会上,就有青年散文家表示忧虑,回避了所有严肃命题以后,好像轻松了。可是“生命之轻”不好受,也很累,也烦,读者已经不满意了。
有的编辑、出版家也预测,“轻”的东西只怕卖到头了,也卖够了,现在要开始寻找“生命之重”了。杂文——议论散文看好了,这个品种,鲁迅堪称宗师。
鲁迅的小说道路,会不会又热闹起来?什么是鲁迅的小说道路?他塑造的典型人物阿Q,至今还在生活中活现,“五四”以来,还没有意义更加深远的文学典型。连反感时候的读者,也不能否认。他的道路是塑造典型,不大会衰落,过去曾经强调做唯一的正确的路子,过了火候不合文学事实,招来反感。但究竟卓有成效地攀登了艺术高峰,只要承认高峰不拒四方攀登就好了。这两年有些青年评论家也有老年作家,议论了意象现实主义。古老的意象,也积累了源远流长的经验,指向高峰。还有比如境界一说,或诗情画意,哲理心态,人文风俗,都可以是高峰境界。
《鲁迅全集》当然旗帜鲜明,凡他主张的,他精深,也可以说独步,也有些偏颇。但还有博大的一面,包容大道小路,表现在“原理”性质的论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