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思雅言】详解积善之家,溯源《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即便我们没有读过也大多会有所耳闻。如果再深入理解一下作者袁黄先生的生平,就免不了会赞叹他卓绝的才华与坚贞的操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这大概正应了《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袁氏家训》,正是了凡先生的本源所在。

《袁氏家训》,明代袁颢[hào]所著。袁颢,字菊泉,嘉善(今属浙江)人,他正是袁黄的曾祖。袁颢本人学识渊博却不以此闻达于人,悬壶济世几乎是他一生的追求,故此他又有《袁氏脉经》《袁氏痘疹全书》等著作流传于世。当然,对后辈子孙以及今天大多数人而言,《袁氏家训》的借鉴意义最为深远。

《袁氏家训》共分为五章,分别是《家难》《主德》《民职》《为学》《治家》;不仅反映了袁氏家族在乱世中对正道正义的坚守,也留下了很多为人处世、治家读书等方面的宝贵建议。其中,前两章完成于作者七十多岁时,主要回顾了父亲袁顺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后三章完稿于作者八十多岁时,主要分享了自己为人处世、读书治家的原则。总览全书,《袁氏家训》所提倡的积善成德、急人所急、谦逊修身、德操为上等训诫,于今仍有重要价值。

“吾父杞山先生,豪侠好义,尚气节”。

《家难篇》,开卷第一章,作者为后辈儿孙生动再现了父亲袁顺的“画像”。

每当有人因急难投奔父亲,无论何时何地,他一定会全力以赴施以援手。不仅如此,在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明成祖准备篡夺皇位时,父亲为表达坚决反对之心,不仅公然反抗并与建文帝朱允炆的谋臣黄子澄往来密切;失败之后,家财散尽,举家出逃。即便是袁颢的母亲,诀别之际也对父亲说出“倘有追我者,我必自尽”的铿锵之语。

至于父亲袁顺,面对亲友的劝诫,也斩钉截铁的回以“人生世间,惟纲常为重。殚忠竭义,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吾破家相容,可也”。

虽然后来在永乐年间,袁家祖产陆续归还了一些,但也仅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远远不及当初“元末家颇饶”的盛景。即便如此,无论是父亲临终前还是自己的一生当中,对于族中贫困子弟,也往往会慨慷解囊“随其亲疏而分授之”。

“吾子孙慎勿忘吾君之深仁厚泽也哉!”

第二章《主德篇》,则从另一个角度刻画着父亲袁顺的形象。

在这一章中,袁颢回忆了父亲对自己口口相传的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的美德善政。

身为人子,朱允炆在父亲后背生疮时不仅哀痛不已,还亲自吸吮毒液进行救治。当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也不禁老泪纵横的说出“有孙如此,朕复何求!”

身为储君,他对子民又充满仁爱之心。

曾经有一次,朱元璋对他说,“我虽然平时用刑颇重,但所诛杀之人都是穷凶极恶的无道之人,其用意正是为了保全善人,好比去掉杂草来保全禾苗。”

面对皇祖父的言论,朱允炆坦然回应道,“您说的诛杀无道之人来保全有道之人,这是孔子都不以为然的事情;不如勤修德行,以此来感化世人。我只惭愧我德操不够深厚,哪里会担心百姓不容易教化呢!”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

后来,朱允炆在审定一例“以子弑父”案中,力排众议找到关键证据从而为孝子洗刷了冤屈;朱元璋得知后,惊叹连连的说,“太孙不独仁,而且明。朕无忧矣。”

《主德篇》中,袁颢还记述了很多朱允炆的德行仁政。试想当时,明成祖早已大定天下,其子孙都已代代相传;袁颢却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书写记录,正道直行,感恩怀义的家风,真可谓一脉相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