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修|访欧日记(5)

岁月留痕

访欧日记(5)

文|李全修

六月二十七日    星期六

今天改由何家凤小姐导游。何小姐父母由香港迁来,本人在荷兰出生,在著名的莱顿大学就读,明年毕业,现在在中港公司实习。她业务较熟,也较尽心。

导游跟我们说,荷兰有两个首都,一个是海牙,他是实际上的首都,或者叫做政治首都。荷兰是数个省拼凑起来的,各省有各自的首府,为了公平起见,就选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海牙做为首府,议会、王室都在海牙,国际法院、各国驻荷兰大使馆也都在海牙,海牙因此也被称为王城。

上午到海牙参观议会、女王王宫、赌场、中国驻荷大使馆、海滩。所谓参观也者,不过是停下来在周围转一转,摄影留念,表示曾经到此一游。海滩上正在进行风筝比赛,各种巨大的奇形怪状的风筝乘着海风飞上蓝天,煞是好看。

中午在海滩吃荷兰煎饼,别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却觉得难以下咽。

饭后,在海滩小市场买了一点旧邮票、两件小摆设。

下午回鹿特丹购物,仍无合适的西服。买了两件麂皮短套,一顶帽子,几斤糖果。

晚上6点,在太湖居中餐馆就餐。

晚8点,考察团碰头,决定由我回国后执笔写考察报告,并大体商谈了一下报告的内容。

六月二十八日    星期日

上午9时,导游何小姐陪我们前往阿姆斯特丹,莫莉卡前来送行。

途中,参观了风车小镇。小镇周围,视野开阔,风景很美。

在镇上看了荷兰木鞋的制作过程,买了一双小木鞋和一些旧邮票作为纪念;又登上附近的一个大风车,钻到它的大肚子里,看它长着怎样的五腑六脏。

荷兰被称为“风车之国”,地处地球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荷兰濒临大西洋,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海陆风常年不息。于是风车在荷兰大放异彩。

荷兰最大的风车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十八世纪末荷兰约有一万二千架风车,每台拥有6000匹马力。这些风车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压滚毛呢、毛毡,榨油,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正是这些风车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沦。所以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类,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风车利用的是自然风力,没有污染、耗尽之虞,所以它被荷兰一直沿用至今。

木鞋是与风车、郁金香、奶酪齐名的“荷兰四宝”。木鞋同风车一样,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适应地理环境的产物。荷兰位于西欧北部,濒临北海,地势低平,被称为“低洼之国”。欧洲许多大河经荷兰入海,又受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几乎一半的土地浸泡在水中。以前,贫穷的农民买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脚在结冰的地上行走,于是就把木头雕空制成一种鞋底厚实、鞋头上翘的船形鞋,鞋内填充稻草,可以御寒。这种鞋穿在脚上又舒服又暖和,于是木鞋就在荷兰流行起来。

今天,荷兰木鞋已很少有人穿了。但木鞋已成为荷兰的重要民俗文化。荷兰王室很早以前有一条规定,凡是谒见国王的人,必须身着礼服足蹬木鞋,以示对至高无上的国王的尊敬和臣服。民间风俗,婴儿出生后,父母要为小宝宝准备一双小木鞋,以表示作为荷兰人一生都要与木鞋为伴。男青年谈恋爱,要设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脚形与尺寸,亲手送她一双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结婚时,丈夫把木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妻子,并亲手为她穿上。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如果有人送你一双刚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着你是他最尊贵的朋友。当然木鞋也成为观光客必购的纪念品。

这次来荷兰,我没有买能穿的木鞋,因为太大不便携带,只买了几双能放在掌中的木的和瓷的“木鞋”,作为小小的摆设品。

中午到达阿姆斯特丹。

下午参观蜡像馆。在蜡像馆门口,有一张木条靠背椅,上面坐着一位男士,正把一只胳膊搭在椅背上休息。

蜡像馆有好几层,进去后,真是大开眼界。各种各样的人物蜡像,都是按真人的比例做成,使人真假难辨。政治人物有克林顿、有撒切尔夫人,有荷兰女王一家人,有列宁,还有达赖喇嘛。列宁被作为反面人物,有达赖而无毛泽东、邓小平,由此可看出其政治立场。蜡像馆里还用电影的形式演示了荷兰海上称霸的历史,十分逼真。

看完出来,刚才那位男士仍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一个年轻人跑过来,挨着男士坐下,示意别人为他们照相,而男士仍然一动不动,仔细一看,竟然是个蜡人。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另一个首都,是宪法规定的首都,但所有国家机关和外国使馆仍在海牙,所以阿姆斯特丹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首都,实际的首都是海牙。但是阿姆斯特丹毕竟是法定的首都,又是荷兰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所以也称其为荷兰的经济首都。

阿姆斯特丹的城名源于阿姆斯特尔河,阿姆斯特尔河从市内流过,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馀座桥梁相连。市内陆势低于海平面1-5米,城市的建筑几乎均以涂了黑柏油的木桩打基,以防沉陷。王宫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桩。。

阿姆斯特丹被称为“北方威尼斯”或“北方水城”,城里河道纵横,密如蛛网。各条街道,被各种不同形式的桥梁连接起来。河道相当于马路,观光游艇相当于公汽和出租,在大小河道上来往游曳。街道皆沿河而建,一色的罗马风格,十分漂亮。街上专设了自行车道。

六月二十九日    星期一

赴机场登机飞往巴黎,然后转乘法航返回中国。飞行时间十多个小时,十分疲劳。

六月三十日    星期二

早晨到达北京首都机场,人群拥挤,吵吵嚷嚷,推推搡搡,到处排队。办理入境手续费时很久,对比国外,国内的工作效率太低了。第一次到首都机场,我也曾“叹为观止”,现在就觉得落后了。真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祖国啊,你需要急起直追啊!

乘火车返回武汉,然后搭汽车返回大冶。

回国后,由我撰写了《荷兰王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上报市政府。报告内容包括荷兰王国的基本情况、荷兰的教育制度、荷兰职业教育的特点三个部分,长约7000字。

(全文完)

李全修:访欧日记(1)

李全修:访欧日记(2)

李全修:访欧日记(3)

李全修|访欧日记(4)

邵达成:湖北师范大学的创办人

华师三先生印象|李全修

秋水文章赤子心:徐为节散文集序

    

          

(0)

相关推荐

  • 欧洲旅游指南系列贴之三:郁金香风车之国-荷兰

    有"欧洲花园"和"风车之国"之称的荷兰旅游业较为发达,久负盛名的拦海造陆工程.美丽宜人的郁金香种植区(荷兰有"郁金香王国"之称,郁金香是其国 ...

  • 风车之国荷兰,为什么会有两个首都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分钟 荷兰地处欧洲西北部,是欧洲典型的低海拔国家,其国内25%的土地都在海平面之下.闻名世界的郁金香和全国到处可 ...

  • 荷兰

    最近一直琢磨着充充电,天天面对客户来来回回那些事儿,脑袋里都没啥新知识注入进来了,也有点厌倦,不如来聊聊各个国家吧,等以后世界疫情得到控制后,去旅游去拜访客户也能多一些准备.开篇先来了解下欧洲,第一个 ...

  • 欧洲双河游随笔(1)

    徐致丰 今年秋季,我们一行22人乘河轮游览莱茵河.多瑙河,历时19天,途经八个国家(同行好友王云飞先生以"图看欧洲双河游"为题,对全程作了极为细致的描述,敬请关注). 9月18日, ...

  • 手驾车 去伦敦——第三十七章 沼泽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都市

    离开北欧,迎接我们的是灯红酒绿,五花八门,车队里的男士们都躁动起来."红灯区"就像是一块大磁铁,把这些个男人一个个都吸引了过去.德国和荷兰是色情业完全合法的国家.在德国,2001年 ...

  • 李全修:访欧日记(1)

    岁月留痕 访欧日记 文|李全修 小引 1998年,黄石市组织了一个职业教育考察组赴西欧考察.这次出访,主要是考察职业教育,也有看看世界.增加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现状的了解的意图.我参加了这次考察, ...

  • 李全修:访欧日记(2)

    岁月留痕 访欧日记(2) 文|李全修 六月十八日   星期四 昨晚睡前洗了一个热水澡,服了一片丽梦,晚上睡得很香,今晨6时过了方醒.7时半,在"好汉饭店"用了自助餐,于9时前往马克 ...

  • 李全修:访欧日记(3)

    岁月留痕 访欧日记(3) 文|李全修 六月二十一日    星期日 9时出发,游览巴黎市区.先到了巴士底狱纪念碑,并未下车,不过绕着转了一圈而已.读高中时学世界历史,有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的 ...

  • 李全修|访欧日记(4)

    岁月留痕 访欧日记(4) 文|李全修 六月二十二日    星期一 上午登艾菲尔铁塔.远望铁塔还不觉其雄伟,走近它才知道它有多么庞大.塔的四支脚分得很开,站在塔下,人显得十分渺小.上了塔的基座,箱式电梯 ...

  • [黄石文坛]李全修谈古代诗人外号《贯休:得得和尚》

    刷新翻看我关注搜索出行政策 [黄石文坛]李全修谈古代诗人外号<贯休:得得和尚> 新东西关注2018-12-30 15:02 销量TOP爆款产品低至0.55折! 超强元神,超多装备,超强回收 ...

  • 1864年,日本第二次访欧使团在金字塔和...

    1864年,日本第二次访欧使团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下合影.此次使团的领队是井原池田家第十代藩主池田長発,当时任幕府外国奉行,就是第二张照片这位. 为什么发这张呢?是最近老看到头条上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

  • 轮到中国反击了!拜登访欧前夕,中国反制裁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提交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后,中国复兴的势头愈加势不可挡,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力度也就愈来愈大,一轮又一轮. 这不,就在前不久 ...

  • 李全修:回忆我的黄石师专生活

    一梦: 昨天偶尔谈起黄石师专,引起无限感慨.我这一生所就读与工作过的所有学校都一一走进了历史.改朝换代前后就读的水洪口三入小学,早已消亡:离开家乡就读的黄石一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黄石师范学院的建立 ...

  • 李全修:我的“学前教育”| 《散花洲》2017年春季号

    <散花洲>2017年春季号(之二) 我的"学前教育" (童年杂忆之一) 文/李全修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起的农村,能做到适龄入学已大为不易,还谈什么学前教育?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