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学堂 今天
王唯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
1969年因为对中医感到兴趣,放弃了斯坦福大学及耶鲁大学,而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1973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首次制成脉诊仪,在多个大医院与西医会诊,并与多位中、西医进行合作研究。
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杰出贡献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获发明奖。其发明上的贡献连续收录于Marquis世界名人录。
现从事汉唐医学之研究,及各种非侵入性医疗器材之开发。
中医与人体的和谐之舞
气与经络的科学解释
气血共振的奥秘
水肿与老化的关系
健康饮食的全新观点
从数学的立场来看,经络一定是由基频再演变出高频的谐波的;从演化的立场看,低等动物的循环只有一个基频,全身只有一个共振腔,可视为一个由简单弹性动脉腔与一条条较坚硬的周边血管所组成的压力腔的构造。越演化到高等动物的身体结构越复杂,血液循环也越复杂。仔细区别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很明显的一个外形差别就是狗、猫、象等都没有肩膀。看那几条经过肩膀的经络,是手三阳经:大肠、三焦与小肠经,都特别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此外,人类的手指都是分开的,只有越高等的动物才会越接近我们的形态。从实验得知,老鼠约只有七个经络,血压波的频谱上只有七个谐波,青蛙约只有五个谐波,演化上越高等的动物谐波数就越多,经络是一个一个产生出来的。到大猩猩时肩膀就开始形成了,在猿猴的阶段的时候可能都还没有呢!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也等于重演全部的演化过程:鱼期、乌龟期(两栖动物)、爬虫期、哺乳动物期……最后才是人。心脏刚开始形成时也只连接一条主动脉,只有一个基频,是主动脉的天然频率,接着在适当的位置长出肝来了,跟着耦合出第二个谐波,在恰当的位置又接着长出肾来了。一个个经络就长出来了,到形成一个胎儿时,全部十二经络完全长成。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的经络从前面去产生后面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样,所以才会让整个器官的演化过程看起来就像胚胎发生的过程一样,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但这整个过程不是全由基因决定的,心脏提供能量,基因物质决定生长的材料。心脏打到肝的共振频率,肝的细胞就凑过来,长成肝的样子,不能参与共振的细胞就不是肝的部分,这些细胞就变成身体其他组织。所以所有动物的肝都长一个样子,甚至位置也都长在相同对应的位置。心脏打出血来,若只有一根血管,就只有一个共振频,亦即心脏的基频。主动脉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共振频以配合心脏,譬如运动时心跳变快,同时血压变高,而血压高时血管变得粗大,因而变硬,进而共振频率变高,配合心脏频率。这主动脉的共振频率即是第一谐波,第一谐波在胚胎发育初期会进行到肝,同时肝可产生第二谐波。第二谐波能量行进到肾,再产生第三谐波,第三谐波是脾,如此依序产生:第四谐波是肺,第五是胃,六是胆,七是膀胱,八是大肠,九是三焦经(不是上中下焦的三焦,三焦经走全身体表,奇经八脉均属三焦经),十是小肠。至于第十一谐波是否为心经仍存疑,因为我们仪器测量到第十一谐波时能量太小,不能确定。在历史文献的记录上马王堆挖出来的资料中,也没有心经。也许随演化后,近代人才逐渐出现心经。至于心包经,我们也暂时定义它是第零谐波,也就是总合波,但是更多的研究工作可能会修正这定义。以此定义心包(CO第零谐波)即心的总输出量,中医所说的心火大,即CO大,表示心脏很用力打,但血打不多,效率差。心火大的治疗方法就是使静脉回流好,效率增加,此即中医所说“心是火,肾是水”,以肾水来济心火。CO小表示效率高,心脏稍微用力,已足够将血送到全身各处。(但手脚发青时的CO小则是心脏输出不足,在诊断上需分辨。就如同不痛时要分辨是健康的不痛,还是已经。。。了。)心脏打出能量,共振频由低向高的产生,器官经络也一个个长出来,这好比是音乐理论中谐波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谐波肝的能量最大,第二谐波肾的能量第二,以此类推。愈高频的能量愈小,身体上的器官也是肝脏(肝需血量)最大,再来是肾。肺脏虽大,但若观察肺动脉,肺不是整个为一个脏器,而是一小块、一小块为一个共振单元。(进肺的动脉是分成很多条以树枝状的方式进入肺的,不像肝是一整条动脉)。五以上(胃、胆等)属腑;脏实心,腑空心,空心共振频高, 所以流入的血量亦少。脏实心,需要流入的血量亦较大。《黄帝内经》说:“速者腑也,迟者脏也”,“速”即是振动较快的意思,“迟”即较慢,第二谐波心跳一次振动二次,到三焦时心跳一次振动九次,我们观察到的胃、胆等空心腑在高频,而脏如肝、肾、脾、肺等经络在低频,显然我们的老祖宗说的没错。我们任何一个器官都有两个共振频率:分别是器官本身所在经络的频率与下一个(+1)谐波的频率。胚胎心脏打血出来打到主动脉,一开始是打个方波(也就是一个冲量),这个方波到了主动脉里面时,只有一个共振频率,也就是主动脉的共振频。等到肝开始长出来之后,肝脏与主动脉两个开始共振,肝在长的时候一定要维持原来的共振频率,如果不是原来的共振频率,肝就得不到血,所以这个频率一定也是肝的共振频率。但是假如肝只有自己的一个共振频率,接下 来肾的共振频率就不会发生,肾也就不能继续生长出来。所以肝吸收了这个频率以后一定要再产生另一个共振频率才行。所以,假如这时候肝坏掉的话,除了肝本身的共振频率会被影响,肝所产生的共振频率也会受影响。否则在胚胎发育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在心脏发育之后接着又长出肝、肾、脾等器官,要怎么长呢?要模拟这个实验只需要用到一根管子,旁边再加一个器官,只要模拟这个结构,本来一个频率就会变成两个,根本不需要安排,它就会从一个频率变成两个。并且,这个跑出来的第二个频率正好肾是肝的两倍,真是奇妙。等到肾生长完全之后,又会产生一个新频率,这时候第三个共振频率就跑出来了,此时管子中就有了第三个共振频率,就会再生长出脾。所以每一个器官事实上除了有自己本身吸收血的共振频率之外,还会产生一个新的频率,也就是可以产生下一个器官的频率。所以假如我们的肝坏掉了,就一定会影响到肾,肾坏掉一定影响脾,就是这个逻辑。在所有经络中,任何一条经络一定受到前面经络的影响。所以有时候肾的病未必一定是由肾来的,而是由肝来的,有可能是肝没有能力去产生第二个谐波。第一谐波的血管里本来就有血,所以第二谐波还能得到血,但是现在假如肝的共振状态不好,有脂肪化的现象发生的话,就会让肾的频率产生不出来。如果肾的频率产生不出来,肾就会没有血,肾就出毛病了。这时候是因为肝的问题造成肾经的不对,事实上应该是肝功能有问题,结果看起来却是肾经不对 了。但是若依流量理论,我们的血流应该要一直往前冲,才能维持动量不变。但事实上,我们的血流却好似往前冲三步、向后退两步;就能量来看,流动动能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属振荡的,至于流动能量仅占全部能量百分之二。现今的循环理论认为血液循环是靠这百分之二的能量往前冲的,但是,那其他百分之九十八的能量又在做什么?你会设计一个百分之九十八能量都没用的机器吗?这么没效率的循环系统在演化上如何能存活?更荒谬的是这百分之二的能量之中又有三分之二是进三步退两步的。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只有百分之零点六到百分之零点七。那我们的红血球(R.B.C)又是如何适应此振荡的呢?红血球在演化上发展出一种特性:流动速度低时便凝聚。这有什么好处?在原始的时代里,雄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外伤流血,雌性则是生产,所以在演化中止血的机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血液一停,微循环就停止,红血球都凝结成块状,即使救活也会造成一些后遗症,所以心脏乍停那几秒钟的急救很重要。由于红血球演化出这种机能——在血液流速一减慢便会凝结的特性以利止血,反而成为处理内出血、脑中风时最困难的问题。其实只要血流速度太慢,即使在血管中也会凝结,于是血栓形成,更进而引起脑中风或经济舱症候群。病人吃阿司匹林能避免平时结块,更避免脑中风时结血块,也减少血液之阻力,是很好的循环促进剂。但常吃阿司匹林的老人最怕摔伤,摔伤时若造成内外出血都会血流不止,又成了另一种致命的麻烦。所以我们必须以新的眼光去看血球凝结正负效果的真正循环意义。动脉血液通常流到组织微血管的网状结构后流回到静脉。另外动脉血液也可以经过动脉—静脉直通分路(AV—Shunt),而不经过微血管网,直接流回静脉。AV—Shunt就像泄洪道。血液自动脉流进组织微血管网的开口数量很多,但一般这些开口数目只开百分之二;当流血量多时,血从AV—Shunt流走,而不是多开一点微血管开口。依照目前强调动能的流量理论,开口量应是依流血量决定,而且尽量开口愈多愈好,而不是只开百分之二。依照血流理论,最好应长成树状结构才对。这些均是生理上最基本的问题,必须有合理的解释。动脉到达手、脚末端,都形成一个个回流圈(Loop), 到头循环的动脉亦是如此,位置在人中穴(上唇与鼻孔间)的下面。这些回流圈位置亦恰好在中医的几个急救大穴上;上焦的人中、手心的劳宫、脚心的涌泉。为何这些重要的穴道在此位置?又为何此处组织结构特殊?手背与手掌结构不同,脚背与脚掌结构不同,嘴唇结构不同,且都以平滑、无毛及微血管多为特点。为什么?而且这些结构处 AV-Shunt(泄洪道)特别多?但若按照我们压力波的理论:压力波在一般管内均会反射,但身体有避免反射的设计,当血压自回流圈两端传来便相冲、抵消而且避免了反射。又为了避免不能完全抵消掉反射,便利用如泄洪道般的AV-Shunt将多余血液导走。而血管末端之网状结构,不论是否有AV-Shunt都可以消除血液压力波之反射。所以回流圈的形式,加上回流圈外的各种网状微循环的结构,一方面增加吸收血液压力波的能力,一方面降低反射。所以身上靠着手脚、头的血管网络特殊结构,一方面引导血液压力波往下传输,一方面避免了反射造成的输送效率不佳。因此嘴唇、手脚便是观察我们头、手脚循环好坏的最佳指标。因为流过来的血有余,才自AV-Shunt流走:所以身体不好时,手、脚或嘴唇发冷、发紫,即是循环稍微不够、血液压力波传不下来之故。中医说要喝四逆汤,其作用即在增加心脏输出、强心,以增加手脚处压 力波的强度,以达到增加手脚循环的效果。身体的循环基本上分为往头上的循环、身体的循环与往脚下的循环,这也是中医所说的上、中、下三焦,上焦自脖 子以上,枢纽(血的集中点)在鼻下人中穴。肚脐以下为下焦,枢纽在脚底涌泉穴。中间为中焦,枢纽在手掌劳宫穴。上焦能量(气,振动)的集中点在印堂穴(上丹田)、中焦在膻中穴(中丹田),下焦在丹田穴(下丹田)。上、中、下三焦是依血液循环来的。如果测量血管的共振频率:在脚上测量第二谐波能量较大,亦即脚上所有血管都可量到第二谐波的共振频率;手上血管是第四谐波亦即肺的共振频率为最大;而到头上的是第六谐波为最大。简而言之,上、中、下三焦分别对应的共振频率是下焦,为肾的共振频率(亦即第二谐波),中焦是肺(第四共振频率),上焦是胆(第六共振频率)。请注意,本节强调的是人体三焦部位动脉血管本身的共振频率,而不是包括微血管循环的经络血管个别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