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大学生学习信心的二十年比较
大学生的学习信心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成功的一种感知与信任程度。有良好自信心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有较愉快的学习体验,更容易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时间。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即1990-1999)大学生与本世纪10年代(即2010-2019)大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看看20年来大学生学习信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二十年来大学生学习信心下降的趋势管窥
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录取率还比较低,考上大学的学生无异于“天之骄子”,对于那个时代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这件事情就让他们对自己非常自信,很少有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不自信。那个时代学生在进大学前接触的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对一切都充满热情,对校园生活也充满希望。
本世纪10年代的学生,从网络上可以看大学生对自己学习不够自信。比如在豆瓣里有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讨论组,组内大多是来自985、211所谓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生,成员目前已超过10万。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学业失败,遂组成失意者联盟互相温暖安慰。
二、二十年来大学生学习信心下降的原因探讨
1.社会定位的下落:“大学生”身份从社会精英走向普罗大众
90年代的大学生所占录取比与当今大学生录取比差别是非常大的。从全国高考录取率来看,1990年是22%,1999年是56%,2009年是62%,2019年是80%,见证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了“普及化”。90年代考上大学,一家子都会喜气洋洋,大学生自己也会觉得自己非常的厉害,自然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而对于10年代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也不算非常光荣的事情,且考上也并不代表自己很厉害,可能只能代表自己当年很会做题。
2.分数能力的分离:“同分异能”的同伴差距带来挫败
很多时候自信与不自信也是在比较中产生。90年代大学生本来人数就少,而且大家都是刚经历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别不是非常大。差不多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即使在某一方面比不过同学,但是大家不太在乎谁比谁分数高,因为大学本来就是充满新意有趣的地方,不用再纠结量化考核标准。而当今10年代大学生,靠着相似高考分数进入同一所大学,但是每个人实际能力水平差异非常大。有人未进学校已经雅思托福全过,有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没听过英语听力。在各方面差异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就会对自己比别人落后十几年的学习产生不自信。
3.社会资本的分化:“信息爆炸”与“阶层固化”产生叠加效应
90年代是一个信息较为闭塞的时代,那个时代学生主要通过读书看报接触信息。大家都局限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圈子里,很难去接触超越自己阶层的东西。现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很多学生在网络上正面的会看到一些真正的学霸行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获得优异成果,负面的会看到一些相似年龄的网红开豪车、住豪宅,对他们非常羡慕。在于这些人对比的过程中只觉得自己不上进、没能力、家庭背景也不给力,对自己未来一片迷茫,学习也没有信心。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的学习信心差异有着非常清晰的时代烙印。从原因的分析来看,大学生觉得自己是废物这件事看似是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法避免的结果,但是跳出时代,其“废物”的定义与感受值得我们今后继续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