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治百病,调气为要!中医5招舒畅气血,安和五脏,通调全身气机

生活中我们常说生气、喘气、耗气或者气虚等,说明气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中医的气,变化莫测,气有升降浮沉,失常则气滞气陷气虚不固摄,百病由生,所以调治百病当以调气为要。找到以下5个腧穴,可通调全身气机。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调治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中医上所讲的气,是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通常情况下,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气却是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同时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外邪也极易侵入人体,外邪内邪相交结就容易产生痰、瘀、湿、毒,日久就容易形成结节、肿块、息肉甚至肿瘤,百病丛生。所以在疾病的调治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根据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可知,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

《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总之,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何知道自己的气机是否顺畅呢?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01气虚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减退的病机变化。

气虚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以及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使气过多消耗而致。

表现为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

02气滞

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机变化。

气滞的形成,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阻滞气机,影响气的运行;或外邪侵袭,阻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表现为胸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03气逆

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病机变化。

气逆的形成,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表现为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或昏厥、咯血等。

04气陷

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机变化。

气陷的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05气闭

气闭,指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病机变化。

气闭的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阻气道之痰厥等。

06气脱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失,以致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机变化。

气脱的形成,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过程中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而出现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危重状态。表现为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

记住这五个腧穴可通调全身气机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主生发、喜条达、其时应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殃及它脏,诸证蜂起。

故有“肝为五脏六腑之贼”之说,故宣肺降逆、疏肝理气在调畅气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众多的调畅气机中,筛选出了5个功效独特的腧穴:内关、公孙、膻中、中脘、气海,这组穴位可以通调全身气机,故名气病5穴。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之父母相配,合于心胸胃。

《针灸大成》记载“主治九中心疼、结胸、心胸痞满、翻胃、肠鸣、脐腹疼痛、胸胁痛、肠风疟疾、泄泻、中满、脱肛、积块、胎衣不下、血迷心等”,可见其调治范围包括了上、中、下三焦疾患;

配气会膻中,善调上焦病,偏于心肺;

配腑会中脘,善调中焦病;

配元气之海气海,重在下焦。

根据病位所在,而取穴有所侧重,如五穴同用,则取效更速,艾灸或按摩刺激此五穴,可达通调全身气机之效。

01内关穴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02公孙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03膻中穴

膻中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04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05气海穴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调气机不畅还可喝这4汤

01气虚:四君子汤气虚的调法就是补气了。

可喝四君子汤: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和大枣水煎服。功效: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调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

02气滞:大柴胡汤气滞调治的原则就是理气行气。

可喝大柴胡汤:柴胡20克,黄芩10克,芍药2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枳实20克,大枣20克,大黄10克。水煎服。

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主调胸胁胀痛、呕逆反酸。

03气逆:半夏厚朴汤气逆的调治方法就是降气。

可喝半夏厚朴汤:半夏30克,厚朴15克,茯苓 30克,苏叶10克,生姜15克,水煎服。为理气剂,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

主调梅核气。而梅核气其实就是胃脘痞满,肺气上逆,痰涎壅滞在咽喉处。这个方子调治久咳不愈效果也很好,尤其是胃咳。

04气陷:补中益气汤气陷,常选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

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水煎服。

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临床上子宫脱垂、脱肛、疝气、重症肌无力、原因不明的低热、习惯性流产等可参照用药。综上所述,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除了运用本文中的五大腧穴和药膳通调气机外,日常生活中还应保持豁达的心态,消气释怀。若能看的空一些、淡一些,便可欲火不起,心静气平,气血舒畅、五脏安和。可谓:但得无名不起,何用医生空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