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梅贤玉的随笔《从容淡定独秀“冬”》

从容淡定独秀“冬”

在地球上的“花草王国”里,她的容貌和地位,几乎卑微到了极致。尽管自有人类以来,她的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可是享受她恩泽的芸芸众生们,不仅是对她的存在熟视无睹,而且已是漠视或者淡忘了。特别是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一代,几乎不知道她是姓甚名谁。当然她也曾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淡定从容的千姿百态、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之一,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过无与伦比的温暖,从而赢得过历代苍生的“垂青”与尊重,捍卫了她存在的价值与尊严!
尊敬的读者诸君,您猜到她是谁了吗?她叫“棉花”。
我于1958年底出生在湘鄂赣边界的幕阜山脉中部的乡村里。发源于幕阜山的富水河从我的故乡下羊村前婉蜒流过。沿河两岸全是苍翠的乌啼竹林,像是林立挺拔的将士们,在为这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站岗放哨,同时也是在护卫着她们身后的数千亩稻谷、棉花、高粱、玉米、乔麦等农作物,阻挡山洪暴发时,免遭被洪峰呑没。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方兴未艾的高峰期,我的父老乡亲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冬春农闲季节建水库、修梯田、开挖水渠。农闲季节,他们就耕田耕地、积肥、除草、插秧、割稻(小麦、荞麦)、挖红薯、采摘棉花。下雪天,猎人们就上山去猎杀野兔、野猪、山羊(麂子)等“野物”改善贫困的生活,也叫“打牙祭”。每当我怀想五、六十年前的童年时光,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对一对“右派夫妻”的景仰。听大人们说,他们夫妻俩都是武汉华中农学院的副教授(约四十五岁左右),是1957年冬被遣送到我的故乡劳动改造的。他们夫妻俩当时的工作是摆渡船,接送乡亲们往返渡过下羊河,每天生产队记他们俩十个工分,按工分总值分配他们一家四口人(一儿一女)的“口粮”。他们的孪生儿女与我差不多的年龄,同在公社小学、中学念书。或许是同命相怜吧,我与他兄妹关系很铁。每当节假日,我便到他们建立在河边的家(小木屋)玩耍,也偶尔到河滩里游泳或捕捉小鱼小虾。有时候,我也跟他俩去河岸边的菜园地里摘西红柿、黄瓜、豇豆、茄子、丝瓜等蔬菜填肚子。他们说,这块一亩多地的菜园过去是芦苇丛,是他们的父母利用早晚时间开垦出来的,准备今年冬天再扩大开荒面积,想种一部分棉花,采的棉花上交生产队,支援国家建设。我问你们的父母亲不是大知识分子“臭老九”吗?还会种棉花?
“我爸爸妈妈都是学种植棉花专业的高材生,种棉花很懂行的!”叫汪洋的妹妹自豪的笑容洋溢在“满月”型的脸蛋上,凝视着我:“雪醉同学,你没想到吧?”
我羞涩的连连摇头:“你们的父母亲真是了不起,能文又能武哟!”次年正月初一上午,父母亲叫我拎了一块腊肉去给汪洋、汪海的父母亲拜年。当我来到他们家门口时,只见他们全家四人,在用铁铲、锄头拌一大堆黑土,黑土中掺杂着草木灰、已发酵过的鸡鸭粪、牛羊粪、猪粪等农家肥料。面对此情此景,我十分好奇,便问他们这是干么事用的。
“亏你还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连这都不懂?”汪洋微笑说:“拜我为师,我就教你?”她一边调皮地说着,一边擦拭额头上像露(水)珠一样晶莹透亮的汗珠子。
“我拜你为师,请你喝酒吃鱼吃肉好吧?”我连连说。
“我妹妹是逗你玩的!”汪海笑道:“这是种棉苗用的营养土,拌均淋湿后,再用这个手拉脚踩的铁模具,压成一个个小圆土筒子,将棉花籽种在筒子上,这叫营养钵。等棉苗长到三四寸高的时候,再连同这些营养钵移栽到田地上,成活率要高许多倍的!懂了吧?你这个土八路小书呆子!”他接着说,你快替我妹妹汪洋干一下活,她都快累瘫啦!
我说好的,我力气比你们大,就学会做棉花“营养钵”吧。
不久之后,在这两位种棉专家的示范引领下,我的父老乡亲们就开始实施了从过去的种水稻、红薯、小麦、荞麦、蔬菜为主业,逐步向种棉花过度转移。到了1980年前后,棉花种植面积在全县得到大力推广,总面积达到了二、三万亩,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的是:种棉专家、汪洋汪海兄妹俩的父母亲“右派”身份,在七九底得以平反昭雪,重返华农讲坛了。
2021年孟春,我回到故乡看望乡邻时,不仅见到了汪洋和汪海兄妹俩,而且还见到了他们已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父母双亲。兄妹俩告诉我,他们都已退休三年了,便在当年下羊河岸边的山坡上建了一栋农家小院,父母亲继续引进、研究、开发优质长绒棉、纺织加工成“土棉布”(市场前景广阔)。另外,他们用招商的办法,承包了开发了六百六十亩河滩荒地,建设现代棉花实验基地,合同已签订好了,合同期三十年。如果你这个大作家想入个小股也行,不入股就帮我们写写吹牛的文稿也一样?
我说自己是穷文人,入股没银两;如果你们高举我,写写报告文学之类的宣传材料应该问题不太大。
当天晚上,我在他们家的小院里,陪他们祖孙三代人吃“五谷杂粮”,畅饮他们自酿的高梁玉米酒,举杯敬明月、翘首盼”棉海”:万绿丛中、红白相映的风景……

梅贤玉,湖北阳新人,1958年出生,本科文化程度,湖北省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60余万字,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集两部。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