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堡寻旧

2020.2.15早起,5点半左右去环湖,加上皇冠中的游园小路,一圈下来,十公里。到家弄了早饭吃,开车带着家里的一块儿往柳泉出发欲往西堡小学故地重游,顺便去爬那村子附近的小山包。东三环高架,往秦洪桥,接104国道,过茅村电场,前亭而后右折下路进了柳泉镇。104国道皆已拓宽为双向六车道,想当初,不过是双向两车道的一条随地势起伏曲折的道路。以前是从柳泉镇子里穿过去的,现在往镇子西边改道,绕开了镇子。记忆中的柳泉镇只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与104国道交叉成一个十字路口,东西向的街道为主街道不过有三四百米长吧,两旁是些低矮的建筑。现在104国道已西移了,就着原来那道路的走势,又建成了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与那原来的东西向的街道形成了个十字形街道布局,两旁的建筑可是都高大了许多,也有六七层的楼房建筑了。十字路口右折走没多会,就走到了位于镇子最东边的柳泉镇中心小学处了。这里刚开始工作的前一两个月,是借住在中心小学的宿舍里的,那时,这中心小学是处在镇子的最东边的 ,往东往南都是田地,现在东南处都又有了些建筑。柳泉镇通往西堡村的道路走势没有变,往东往北拐两个直角弯就到了,大概也就三四里地的样子吧,那,刚开始工作时的前两个月都是在中心校的食堂里吃了早晚饭再往学校去的,骑车每天都要走好多趟,现在还是能记得很清楚的。驱车到了西堡 村,努力去寻找工作时西堡小学的两排瓦房,却是怎么也找不到了,约略记忆的地方却是做了民宒起了几处两层的楼房院落了。往前继续走,觉得过了西堡的地界,到了新庄了吧,看到了处破败的院落,却是个学校的样子。一排房子已门窗缺不见,院子里被开垦成了田地种上了小麦了。这应该就是新民当时所在的新庄小学了。问了下旁边的住户,果然是的,不过是已被卖给了私人,只是还没进行建筑而已。再问那西堡小学,果然是已被私人买去做了宅基地了。道路南侧的大田里也有也几处建筑了。三十年前,记得那田里就只有一个两层的小房子说是烤烟叶的炕房,整个田野是一望无余的。有点沧海桑田的感觉啊,还能记起的当时的同事有校长张子连,主任冯干俊,老师有权太周,还有位姓马,两位姓彭的吧。折回来顺着庄子西头的道路往北去,上了那个山垭,这条路是能通往利国镇高皇村的,一个师范的同学郝安军的老家是那里,那年两个人骑自行车到柳新去找同班的王充去玩,回来时是从微山湖边的芦苇荡中穿过,晚上到他家里去吃的晚饭。车开上山垭后,道路窄得是没法在路边停车的,就着一个往田间去的岔路的路口停了车,背了包带着家里的沿着田间道路往东边的一个小山包进发。昨天才下过雨,道路的中间都是红泥,粘得很,没法行走,只能沿着路边有枯草的地方去踩。田间路走了一半,就寻到了那条叫做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太行山上林州的那条红旗渠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热情。在那个大集体时代,农民们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兴修水利工程的,每到秋冬季,每家每户都要出河工去挣工分。这道也叫做红旗渠的水利工程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是为了把微山湖中的水引到西堡村前这大片的平地来灌溉的吧,人们采用明渠和暗渠相间的方法修建了这一条水渠翻越这个山垭口。每隔三五十米凿石下挖大概十米深左右开挖一段明渠,然后往两边各开挖三五十米的隧洞相通那些明渠,就完成了这样水利工程,有点像新疆那开凿坎儿井。那时候做这样的工程可没什么盾构机一类的大型工程机械,就是靠着打眼放炮,然后锤子,撬棍,人力搬运,这样的工程方式是那个时代的基本方式,那个时代匮乏的是物质,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力。太行山上的红旗渠,郭亮村,锡崖沟处的挂壁公路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建成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用人力创造了太多人间奇迹。近前观望,这工程已完全废弃了,明渠内已完全干涸,被垃圾堆塞满了。三十多年前,我曾在夜晚和学校里的几位老师一块钻进洞里,趟着水捉鱼,用手电筒照螃蟹,青蛙,那情景想想觉得还像昨天似的。看着眼前这渠的破败景象,心里怪不是滋味。周围的小山包却是有了可喜的变化,山头上,山口处大都立着架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大风车样迎风旋转。越过红旗渠,从麦田里穿过上了个小山包,没有路,树木和灌木都不密,不高,走起来也算很容易。快到顶时,家里的在林荫下发现了一片“地角皮”,如如获至宝,捡拾了一会,得了两大捧,又一起回顾了童年时捡拾这些东西的快乐。小山包上立了架输电铁塔,线路是为了把 那风车得到的电能并入电网中去。小山包其实是相连于其后的一个更高些的山包的,那上边立着架巨大风车。想要再前进往那风车下去参观下,家里的却是畏惧于那高度不愿意上行了,其实,那点高度,慢慢走个十来分钟也就能到了实在是没什么难度的。但不愿意上行,就只得下山了,望着远处的一架风车,那高度似乎要比眼前的这个要低些,就想从山坡上斜切过去,看能不能近前观看。但因风车太过硕大,看着挺近的,走起来却是好远的,在山坡上走了好会,也没能走到跟前,只好放弃而下行。下行到山脚下时却是看到了处不多见的景观。半面山坡上长满了近米深的茅草,方圆得有近百亩,形成了片大草原,那些茅草虽是经了一冬,都干枯了,有些已呈倒伏的倾颓状,但人走进去,仍是能没到大腿处的,真有羊群出没其间,那绝对的是幅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奇景,要比那些退化到只有些低矮贴地皮生长植物的什么大草原壮观的多了。在里边照相玩了会,穿过去就接上了人们上山采石耕作走的一条山路了,循路下行,接田间路,复归至车上。开车继续前行,经三张茂村折向西,从高皇村处上了104国道风驰而回,四十多分钟就到了家。中午家里的下了两包冷面,一定让吃,只好吃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