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 | 勇气与矛盾: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 2024-08-02 20:47:16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要属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以女主人公命名的小说中,托尔斯泰用精妙双线结构呈现当时俄国贵族的生活与俄国的社会场景。这部于1873年开始创作的小说经历了漫长的连载,据说托尔斯泰最初是受到一则社会新闻的启发,要写一个伤风败俗最终丧命的女贵族的故事。在托尔斯泰的想象中,这个违背道德准则和宗教观念的女人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最终呈现在作品中的却是一个生机勃勃,真挚勇敢,引人同情的女性形象。借用纳博科夫的话说:“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魅力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个年轻,端庄,本性善良的女人,但又注定有悲惨的结局。”那么托尔斯泰是如何写出这种矛盾的必然性,又给予了安娜怎样的理解呢?安娜是卡列宁省长的夫人,年轻貌美,充满活力,为了帮哥哥奥布隆斯基处理家庭矛盾,坐火车来到了莫斯科。刚下火车,她就遇到了两件事,第一是一个铁路工因为意外不幸惨死于火车的车轮之下,这件事给了安娜很大的精神刺激,甚至影响到她后来的命运走向。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另一件事影响更为直接,在这里她遇到了后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情人伏伦斯基。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伏伦斯基眼里的安娜的:“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作为古典主义大师,托尔斯泰非常善于以细节和人物的外貌透露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命运走向。在这个文学史上著名的一见钟情的场景中,托尔斯泰一下子就点亮了安娜与众不同的特点,不在于她出众的美貌,而在于她身上那种压抑不住的生命力,那种“过剩的青春”。正是这种生命力使得她与虚伪的丈夫卡列宁渐行渐远,她越是抵抗伏伦斯基的追求,越是不可自拔的深陷其中。因为在安娜看来,只有伏伦斯基才能发现她掩盖在贵妇人体面之下的勃勃生机,并且有能力回应她的热情。爱上了伏伦斯基的安娜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生活,终于在一场赛马会上,看到伏伦斯基在比赛中出了事故,安娜大惊失态。两个人非同寻常的感情就此暴露在众人面前,安娜不想忍受名存实亡的婚姻,要求与丈夫离婚,虽然在别人的眼里卡列宁德高望重,虔诚敬业,简直就是一个完人。但在安娜的眼里这个虚伪而自私的男人根本不懂得自己,这在当时的贵族社交圈中被视为丑闻,卡列宁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拒绝了安娜离婚的要求。令今天的读者不太容易理解的是,其实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交圈风流韵事并不罕见,但很少有人像安娜一样,要用离婚这么决绝的方式来做出选择。 所以安娜的可爱就在于她的率真,她不愿意带上虚伪的面纱,愿意用名誉和生命为代价来追求灵肉合一的爱情。这就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一个很诡异的状况,偷情并不可耻,离婚反而倒是丑闻,托尔斯泰隐晦地嘲讽了贵族道德观的虚伪,同时也对安娜寄予了一丝同情。所以了纳博科夫才说,她让一个虚伪的社会深感被冒犯,更多是由于她公开抵抗社会的习俗,而不是她的婚外恋本身的问题。卡列宁不肯离婚,安娜夹在两个男人中无法解脱,沦为了贵族社交圈的笑料,就在此时,她经历了一次险些丧命的难产。在以为自己将要死去的时刻,安娜迸发出强烈的宗教热情,她将丈夫和情人叫到身边,请求卡列宁的原谅。卡列宁宽恕了安娜和伏伦斯基,而伏伦斯基在羞愧中开枪自杀,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安娜并没有死,伏伦斯基也自杀失败。于是两个人只好抛下一切前往欧洲游历,在异国他乡,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受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伏伦斯基朋友异样的眼神,热情消退之后的平常日子,伏伦斯基日渐减退的热情,这都成了安娜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毕竟她背叛了家庭,丈夫,儿子还有稳定优渥的生活,换来的就只有伏伦斯基和他的爱情。一个更加诡异的情况在于,绯闻对于当时的男人来说顶多不过是花边新闻,多了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甚至会让他变得更受欢迎。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却是道德败坏的证据,所以当安娜和伏伦斯基私奔归来之后,伏伦斯基又迅速地被他的社交圈接纳,可安娜却处处受到排挤。借用这个细节,托尔斯泰写出了当时贵族社交圈的虚伪与荒谬,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安娜的绝境。终于,回国之后的安娜在猜忌和自我折磨中无路可走,一次争吵之后,不知不觉走向了火车站,在她还没有搞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一刻,就丧命于火车车轮之下。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让我们回想起小说的开头,安娜遇到伏伦斯基的同时,也是遇到了一场火车事故。而那场事故更像是对安娜命运的预告,要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一边写一边在报刊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一共连载了四年多的时间。这种在结构上的精心安排体现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匠心和技巧,与当时的其他俄国女性相比,安娜无疑是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那一类。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容忍她,抛下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去追求爱情,安娜追求的或许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当她的爱情理想出现裂痕的时候,她才会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做出悲剧性的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悲剧,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和对人道理想的追求,使得他在写作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安娜一边。但他内心的道德观和宗教感又提醒他批评这一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安娜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和痛苦,其实也是托尔斯泰精神矛盾的一种变体。在道德上,托尔斯泰逐渐扩大了安娜的形象,缩小了她的丈夫,罪人变得越来越美丽而生动,圣徒变得越来越抽象而虚伪。 这种背离反应了托尔斯泰的宗教观念与其艺术追求之间的深刻矛盾,虽然这部作品的绝对女主角是安娜,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次要的女性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在她们身上甚至可以看出,托尔斯泰乃至俄罗斯民族最为推崇的女性理想,这些次要的女主角中最耀眼的当属吉娣和陶丽。吉娣是安娜的嫂子陶丽的妹妹,这层亲戚关系使得她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时吉娣的纯洁美丽,陶丽的善良高贵,都与安娜构成一种潜在的对照关系。吉娣是伏伦斯基的前女友,正是安娜的出现,破坏了吉娣与伏伦斯基之间婚姻的可能性,一度让吉娣伤心崩溃。但后来,吉娣嫁给了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列文,她们回到乡下的庄园,吉娣完成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公主到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转变,同时也收获了完美的爱情。与安娜注重自我欲望的爱情形成对照的是,列文和吉娣的婚姻更多的是建立在理念和责任的基础上的,她的美满结局或许投射出托尔斯泰的爱情观。陶丽是奥勃朗斯基的妻子,安娜的嫂子,比起吉娣,她更像是一个现实中的妻子和母亲。她宽容,善良,勤劳,她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丈夫和五个孩子,在她遇到丈夫出轨时也会失去控制,不知所措。奥勃朗斯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他帅气,乐观,令人愉快,但身上也带着贵族常有的那些老毛病。比如在他出轨的事实暴露之际,他丝毫不觉得后悔,他只是替妻子感到难过,因为他觉得年老色衰,失去风姿,毫无魅力的妻子,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应该心满意足。作为贤妻良母“理应对他宽宏大量,不计较什么。”奥勃朗斯基的这种荒唐看法,正映衬出当时俄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其实,这个时候的俄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在推行社会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提高妇女地位。但是大家知道,社会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安娜与陶丽的不同,就分别代表着新女性所追求的自由理想与传统俄国保守的女性观之间的分别。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正是托尔斯泰人生的黄金期,此时他笔力最健,创作的能力井喷。所以他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情感甚至是自我认同,于是当这部写了四年的小说写完的时候,据说托尔斯泰如释重负地说:“我终于摆脱了那部折磨我的小说”。我们猜想,这种折磨或许并不是来自于写作本身的辛劳,而是他自己的宗教信仰与艺术追求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保守的女性观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或许这就是托尔斯泰复杂之处,也正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的迷人之处。 赞 (0) 相关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不幸,给婚姻里的女人三个警示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的确,这世间所有幸福的婚姻大多千篇一律,而不幸的婚姻则各有各的不 ... 神秘的《无名女郎》与凄美的《安娜•卡列尼娜》——唯美之经典 文 | 大雨798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Ivan Nikolaevich Kramskoy 1837-1887年),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画家和艺术评论家.他是俄国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是& ... 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凭什么能得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是不配读名著的,因为极大可能读不懂,而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上. 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给墨酱的感受就是如此:年少时只能读出该小说讲的就是一个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以上 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写满了主人公不平凡的一生,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 不忠的悲剧”——弗洛伊德学说视角下《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的比较 2018-05-13 23:21 周康平 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都是外国文学史上的煌煌巨著,其中的安娜和爱玛的形象更是经典的文学形象.这两部作品均以悲剧结尾,通 ... 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 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提及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很多人并不陌生,她的名字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影视剧中,如孔笙导演的代表作<父母爱情>.有着如此深厚文学影 ... 视频收藏 | 舞剧《安娜卡列尼娜》 演出: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 优雅芭蕾,从来不凡 演出: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 优雅芭蕾,从来不凡 安娜就在身边——《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书和电影都看过,还是像没有看过.年少时读书不求甚解,只求看过,仿佛是出于虚荣心,又像是盲目的营养学崇拜者,别人都说这个有营养, ...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 ... 《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著 俄国 安娜 已婚且有一个儿子,丈夫较自己年老,因偶遇,爱上了他,虽理智躲避放弃,但终没抵制住自己的情欲与他的追逐,安娜在那个俄国特定的年代,身为已婚女性,犯了出轨的错误,她爱自己的儿 ...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 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 面对舞会上那个活跃 ... 俄罗斯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俄罗斯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名句 安娜卡列尼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