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中勇敢前行 | 哀伤辅导个案分享
这种程序模式假设了每一个任务和工作的逻辑顺序和必要性,但陈婆婆的独特之处也提示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陈婆婆在医院时已知道儿子的病情恶化,在认知和情感上已经逐渐接受儿子即将离去的事实,不存在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为此,我选择把精力放在第二阶段的任务:帮助陈婆婆经历悲伤、回应情绪。
我告诉陈婆婆其实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一起去做,但需要逐步进行,其中第一步就是把心事(情绪)发泄出来。我借用自己亲戚过世时的情景告诉陈婆婆因伤心而哭泣发泄是合理、自然的,要学会合理表达内心的情绪。经过我的鼓励,陈婆婆慢慢能哭出来了,一些哀伤得以发泄出来。
之后,我问陈婆婆感觉如何,她回应“舒服了一点,感觉有点饿”。我和护理员陪她去饭堂打饭,她吃得确实不多。饭后,通过引导,陈婆婆尝试投入常规性行动——从房间走去活动区,观看电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在围绕一个“任务”交谈: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初时她诉说的只是儿子生病期间受苦的事情,后来逐渐多了一些与现在生活相关的事件:猫被抓走了、打饭量少了、饭菜太咸了等等。虽然有时是在抱怨,但表明她的注意力开始回到当下生活而不是全部放在恐惧和哀伤中。我也希望通过这段时间,让陈婆婆习惯经历悲伤然后表达出来。
几天后,陈婆婆的女儿来到陈婆婆身边:“他今天走了,安详地走了,你不要担心,照顾好自己,我们会处理好他的身后事。”
陈婆婆躲在房间大哭一场,不愿进食。家属和工作人员陆续离开后,陈婆婆走出房间,呆呆地看着电视。期间每1小时左右我为陈婆婆倒一次水,坐在她身边陪伴片刻。直到我第四次坐下,陈婆婆主动和我说话:“他走了,不用受苦了。”声音平淡,没有愤怒。
“我们都在这儿陪着你,有什么需要或者想说的都可以说出来。”陈婆婆点点头,慢慢复述女儿告知的事项,逐渐讲到女儿正在处理儿子的身后事,女儿担心陈婆婆承受不了到现场的丧礼,所以不打算让陈婆婆外出参与。
我听到这里有点犹豫,考虑是否就行动问题提问。在刚丧亲的阶段,陈婆婆往往还处于麻木或震惊状态,似乎不适合进行哀伤辅导。但是,一个合理的丧礼仪式可以增加失落真实性、提供表达对死者情感的机会、帮助生者处理与死者的关系、提供社会支持等,对于陈婆婆完成第二阶段哀伤任务很有帮助。陈婆婆在院舍生活,似乎默认丧失了参与机会,她以后会否留有遗憾呢?
考虑到时间紧迫,我还是提出了问题。陈婆婆犹豫了,说想和儿子再见一面与他告别,但又害怕看到他被火烧,光是想象就觉得非常可怕。我问她,如果在院内借用观音堂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代替丧礼,她是否有勇气参与,会不会觉得心里舒服些。陈婆婆考虑了一下,说可以试试。
于是在得知陈婆婆儿子的正式丧礼日期后,我们开始和陈婆婆一起商量告别仪式并着手准备。我们首先嘱咐陈婆婆要吃好住好养好精神,并选定出席仪式的着装;然后协助陈婆婆画一间房子送给儿子(陈婆婆主要负责涂色),过程中陈婆婆分享了以前与儿子生活的点滴;最后陈婆婆用参与日常活动的积分换了两个苹果作为贡品。
准备工作完成,我们陪同陈婆婆来到院内的观音堂,陈婆婆向观音送上苹果和画,祈祷保佑儿子下辈子平平安安、富贵有屋。仪式的最后,陈婆婆以一句“一路走好”作为结束语,再次发泄地哭了一次。
虽然行动内容很简单,但重要的是陈婆婆可以有勇气在哀伤中有所行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经历悲伤。
在工作中,社工除了要同理服务对象,还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专业视角和有边界感的、自控的专业关系和情感涉入状态。但真实情境下,社工难免会有情感上的波动,特别是遇到一些社工未经历过的事情上,怎样处理这些情感?
我觉得最蠢而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社工先自身经历过一次类似事件。正如同案例中的我,正是由于几年前家中长者的离开,让我反复思考了好多面对生死的问题,当我做好了迎接生死到来的准备,自然更容易处理这些情感。
但总不能希望社工都经历过各种多灾多难,然后社工把自己拉到和服务对象同一水平,再用丰富的经验去处理各种情绪。在过去的几年,我先后和好几个福利中心以及其他院舍的年轻社工一起共事过,她们大部分的长者亲属都尚在,基本没经历过丧亲事件,所以怎么处理“日常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长者离去”基本上是她们的必考题。
有些同工接受不了,选择了离开这个岗位甚至是这个行业。而能坚守下来的,据我的观察,都有一些共同点,结合他们的共同点我得出几个建议:
1.让自己变得“话痨”
这些同工都很擅长于向督导、主管或身边的同工反映困难,在小型聚会中,谈到这类事情基本上就是“苦水大会”,置身其中的你仿佛在经历泼水节一样。社工经常要帮助别人疏导情绪,但有时会忽略了自己情绪的疏导。
2.多喝“热水”
这个“热水”指两种零食饮料。第一种就是物质的。我去这些同工站点参观交流的时候或参加她们聚会,会发现她们都喜欢“化情感为食量”,压力大的时候吃,委屈的时候吃,伤心的时候吃,生气的时候还是吃。所以我们很多社工姑娘都是胖胖的。
第二种是精神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正能量“鸡汤”。排出了苦水,需要进补“鸡汤”才能保持均衡。多发现生活的美好,欣赏别人的笑容,选择性地收听多一些好消息,关注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相信明天会更好。
3.不时自省和学习,反复提醒自己的立场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工作从修身做起,持续学习更是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而且善于学习的同工更多机会看到其他专业人士处理事件的方法,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