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宁海】石舌章 兴福禅院
作者:心一
兴福禅院,原名兴福庵,地处石舌章村东半月山前北侧,与总镇庙隔田相望。始建明崇祯八年(1635年)置田产十石(和尚田),清咸丰年间重修,装置佛像,以奉香火,有主持和尚,系章姓承管,一九八八年(7.30)洪灾被毁,墙垣圯废,嗣后由宁波阿育王寺知客僧月周师父赴港澳向信仰者筹资重修大殿、厢房、厨房。百废俱兴,庵宇巍然,以此辉煌之重地,瞻仰、凭吊者众多。
“为爱缑南半月山 ,长河如带绕其间,夜来例映初旬魄,日照常含烦玉环,树色苍葱浮桂影,苔痕荏苒绕云鬟, 一轮擬向蟾宫满,下待天梯舒手攀”,章氏家谱记载。
半月山,因山形弯弯似明月而得名,位于石舌章村东,传言: 明崇祯八年,有一女尼不知尊号。云游至此,因天色已晚,夜宿山前河畔,夜半醒来只见河水环绕清澈见底,半月山似一轮弯月倒映河间,月中桂枝清晰可见,美不可言,尼姑随即起身,夜观风水天象,发现山水相依,正是佛家禅修之圣地,随即便在半月河边筑庐修炼,取名兴福庵,石舌章村靠近大山从前经常有老虎伤人,人们便在村口设了一个虎柜(抓老虎的笼子)称虎柜头(遗址尚在),兴福庵是必经之路,虎柜头距离庵不到五百米,自从尼姑修建兴福庵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虎伤人事件,便将虎柜给撤了,石舌章也从此太平,百姓感恩,尊称该尼姑为太平尼姑。
光阴荏苒,时至清咸丰年间,传说:天台国清寺一清师兄弟化缘途中遇见劫匪挟持山民,路见不平失手误伤路人,因此触犯寺规,方丈责令其为使者另辟新径广传佛法,教化后人,当时宁海尚属台州府,于是师兄一清来到石舌章兴福庵,师弟去了覆船山上的福泉寺,因兴福庵年久失修,无以为炊,刚开始一清师父都是到师弟所在的福泉寺用斋饭,所以这就有了后人的传说兴福庵与福泉寺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由来,一清师父道行高深,看似骨瘦如柴的一个老头,却行如风,坐如锺,几米高围墙脚尖一踮而过,村里许多老人曾亲眼所见,他空手碎竹,徒手劈柴,一清师父还是一位专治跌打损伤的神医,乡里村民凡有伤痛都来找他医治,从不收取一分钱。乐善好施的一清师父,广受四乡八里村民爱戴,很快筹来善款,兴福庵得以修葺完善,重建后的兴福庵改名为兴福禅院,敬塑佛像,以奉香火。
后因一清师父云故,兴福禅院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石舌章村老太婆请东门庵性倍师父,修复管理兴福禅院,由于性倍师父事务繁多,便委托兰芳师父前来代理,在此期间,兰芳师父先后对东厢房及大殿做了修理。而且在1986年冬至日这天兰芳师父还邀请到了月周师父前来主持。
然而,人间世事多变幻,1988年7月30日宁海遭受到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冲毁无数良田房屋,多少人亲眼目睹家毁人亡,心力交瘁,而地处白溪外缘的石舌章村自然没能在这次洪灾中幸免,洪水过后,全村满目疮痍,兴福禅院的东西厢房,围墙山门也都被洪水毁于一旦,只留下一片废墟残瓦,无法居住,当时兰芳师父,心灰意冷,感觉兴建无望,自愿放弃兴福庵的管理,返回东门庵落脚居住,因此,兴福禅院一度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村里信佛之人,无处凭吊,石舌章村干部意识到:佛教文化需要传承和延续,经商议研究决定,再次邀请宁波阿育王寺知客僧月周师父出面担任兴福禅院主持,负责管理和修葺禅院,月周师父在阿育王寺做知客僧多年,广受佛徒信赖,月周师父不负石舌章村干部的重托远赴港、澳等地向信仰者筹得资金叁万余元,开始重修大殿、厢房、厨房,直到1991年2月方才修理完毕,重修的兴福禅院面貌焕然一新!
兴福禅院实乃一块风水宝地,传说永乐皇帝杀了章朴之后回想起章朴奏章里的赞叹家乡之美景,仍不能释怀,便和贴身太监微服私访至石舌章。见半月沉河,风景迤逦,确实如朴奏章所言,甚是后悔,随即沿途返回,据说当时皇帝所站的位置便是现在的兴福禅院院址。
兴福禅院在月周师父兢兢业业地管理下,香火日渐旺盛,但是岁月不饶人,转眼间,月周师父已是耄耋之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长河而今已经变成桑田,他意识到自己离圆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便每天站在禅院前与半月山隔田相望,他想过无数种方法希望把自己留在半月山这块人间仙地,最终还是不忍心破坏此处圣境,遗憾地回到了宁波阿育王寺!
现任住持释郎明师父(阿明师父),已接管兴福禅院三十余年,筹资修理了西厢房四幢居住。现经常有各地善男信女来此禅院做佛事香火旺盛,特别是每年的8月27日,总镇庙会之日,烧香拜佛之人更是络绎不绝,只是如今的禅院外貌已斑驳不堪,希望兴福禅院在阿明师父的管理下能再现昔日之辉煌!
编辑:镜湖
审核:浩海紫烟
聚焦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