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天中|避司弄与龙灯墙
文/钱天中
(避司弄 麦田摄)
宁海故里陆续拆迁,这次轮到吾家。旧居虽好,怎奈四面邻宅高企,冬无阳光,夏不透风,早不适合居住,又无力购房,唯有等拆迁一途,虽有不舍,但也没有办法的。
这次公示的拆迁地块,有“东至避司弄,西至龙灯墙巷”字句,这样的地名,今后也要随拆迁而消亡了罢。
避司弄
明朝朱元璋死后,第四子燕王朱棣觊觎大位,发起“靖难”之变,从北平一路杀到南京,逼走侄儿建文帝,要求当朝的头号文人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严辞拒绝,痛斥燕贼篡位,被灭十族,宁海的方家宗族亲友死者达873人,横尸街巷,由义士捡投于井,后人称此为“义井”,所在的巷道即为“避司弄”,“避司弄”实为“避尸弄”。
“避司弄”可以说是宁海乃至明朝以后中国的一个历史伤痛地,事关一个文人面对强权时,抱持何等的骨气与气节。
此事一直到200年后,方孝孺才算得以平反,由朱家的万历皇帝下诏,在宁海中大街建木质正学坊,额题“方正学先生故里”。义井、牌坊文革时相继被毁。现在轮到“避司弄”。
龙灯墙
“龙灯墙”是我从小戏嬉出没的地方,这是连接孔庙与关王殿的一条斜坡巷,墙体造型弯曲如龙,沿坡道向北蜿蜒。
宁海孔庙唐时建在东观山,到南宋绍兴年间,由本家县令钱浚迁到龙灯墙西,并设学宫。孔子被历朝封为“文宣王”,所以龙灯墙的原名是“文宣巷”。
吾生也晚,但儿时进的幼儿园恰好就在关王殿内,所读的城南小学,本来就在孔庙学宫的旧址。少时与玩伴时在大成殿前游玩,也目睹孔庙被拆经过。关王殿随后也被拆,现在轮到龙灯墙。
不过,宁海保留得好的古建筑也是有的,城隍庙就是一例,这个始建于唐广德年间的古建筑,历经各朝变迁,断续留存下来。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主管部门时作维修,精心保护,并设门票,颇有名胜气派。我有时回故乡,踅进观看,还常能闻到新修的油漆味。城隍庙受此重视,不知是否缘于“王锡铜起义”。据说,晚清“宁海教案”中的反洋教乡民攻入城时,曾在此地设指挥部。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一个古建筑,只因傍上了农民起义的招牌,才得以保留下来,而且保存得那样流光溢彩。
《明史》记载朱棣在编出各种藉口要求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被方孝孺驳得无法接话时,就耍起了乃父落草的本性来,说皇帝谁来当,完全是“此朕家事”!“此朕家事”,关你一个外姓人底事?
600年时间潮汐的冲刷,不用说“避司弄”的怨魂和血色,就连这块地和它的名字,也是这般说消失就要消失的。
至于“龙灯墙”,这条与孔庙沾边的古巷,文革年代曾改名为颇为飒气的“革命路”,从此似乎也埋下了革命的因子。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终逃不脱被“革命”的宿命。
2016.4.25于深圳
(龙灯墙 麦田摄)
来稿精选
第11期
图片:麦田
编辑:葱丛
审核:浩海紫烟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