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话】黄坛魏家扼竹矮椅

黄坛魏家村

请听小包车讲宁海话

魏家扼竹矮椅

徐自读

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两把坐得油光锃亮的竹椅子。老底子宁海人,都称竹椅子为“竹矮椅”。这两把竹矮椅来自于黄坛魏家村,那时,黄坛魏家村的竹矮椅是最有名的。

魏家村位于黄坛水库大坝下游,有意思的是,村里不靠山也不产竹,却世世代代以竹矮椅为生。更有意思的是,竹椅不是做的,而是扼的,这是为什么呢?

竹矮椅

70岁的村民魏云连告诉我,魏家村的竹矮椅不用一枚钉子、一寸铁丝、一滴胶水,也不涂油漆,一把矮椅从落料、凿孔、打洞、咬口、燂火、扼环、插销、组装等工序,到整个“扼椅”过程,

要有10枚插销、10处咬口、22个孔、30个洞,无需画图纸,无需量尺寸,特别是椅背“扼环”,燂火生活头非常讲究,烧老了,扼转来容易断;

烧嫩了,扼转来容易碎,魏家人只要眼光一瞥,一把矮椅背环就“扼”岀来了,组装好后,摆放在地上四平八稳,不会前翘,而且不会被虫蛀。这才是扼的由来。

高矮竹椅

据说魏家村扼矮椅的绝活手艺,可上溯到300多年前。历代以来,村里有条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扼矮椅手艺绝技,只传儿子不传女儿,只传媳妇不传囡。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女儿出嫁时将手艺给泄露出去。村民魏时钟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魏时钟今年60岁了,他的老丈人是黄坛斑竹园村人,从小迁 徙魏家村居住。解放前,村里一魏家公,见他长大成人,就教他扼矮椅,结果被村里族人发现,认为他把技术泄露给了外姓人,就惩罚魏家公,被罚了六扇祠堂门。

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魏家村扼矮椅的鼎盛期,村民自产自销,自由买卖。五角钱一把的矮椅,销往温州、宁波、上海,乃至半个中国,村民实现了“靠山吃饭,靠竹喝粥”的半温饱生活。

落料

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末期,魏家村扼矮椅迎来了低谷,村民自产自销竹制品,是要被作为“投机倒把”打击的。那年月,县里还设立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黄坛片村民的竹制品贩卖,自然就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了。

魏家村的魏根宝,与我是初中同学。魏根宝瘦细身材,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他13岁开始跟着大人们学做“扼矮椅”手艺,16岁就能独立完成“扼矮椅”的全部工序。

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鞋子,秋冬季节,他每礼拜都赤脚从黄坛步行至宁海中学读书,寒冬腊月穿着一条破单裤,冷得浑身发抖。

兜竹矮椅

初二下半学期,文革开始,学校停课,魏根宝没事干,便挑着自己扼的四把矮椅,到城里来卖。结果,正好碰见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查。

周边兜售竹制品的小贩活络,一见“打办”来了,赶紧收拾东西,往避司弄、三隍堂、龙灯墙、小南门方向的墙弄头隐蔽,一些住在墙弄里面的居民,还替这些卖竹制品的小贩打掩护,引进屋子里躲避“打办”的追赶。

魏根宝年纪小,没经验,被逮个正着,四把竹矮椅统统没收。魏根宝欲哭无泪,情急之下,竟来我家让我陪着去“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讲好话,讨回四把矮椅。

卖竹器

我应了,陪着他走进当时设在同善社里面的城关“打办”,从半掩的门缝里望进去,只见许多扫帚、畚斗之类的竹制品,堆满了半间屋子。

而魏根宝的四把矮椅则被一根草绳串在一起,躺在写字台下。我见屋子里没人,准备偷偷进去,将那椅子偷出来。

可正在这时,“打办”的老胡从外撒尿回来,我慌不择路,拔脚就跑,最后不小心扭了脚,差点跌倒在同善社的台阶下。那个经历,现在想来有趣,当时,却真觉得凶险无比。

完工的竹矮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曙光,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魏家村的扼矮椅重又焕发了生命力。

全村16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重操旧业,进山背毛竹,堂前当工场,父教子,爷传孙,锯竹声,凿孔声,噼噼啪啪的“燂火”声,恰似一组竹筒交响曲。

农民赚钱有门路了,外村姑娘也愿意嫁到魏家村了。可以说,魏家村民在“扼矮椅”行业中赚到了第一桶金,盖起了新房,草房变瓦房,平屋变楼房。

魏家夜景

转眼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农村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特别是在现代家具的普及下,魏家村的竹矮椅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渐渐的,不仅是竹矮椅,黄坛片各村传统的竹制品都在逐渐被淘汰。

魏家“竹矮椅”又回到了低谷期。魏云连告诉我,现在魏家村,五十岁以下的人,很少会“扼矮椅”了,等五六十岁的人一过,魏家“扼矮椅”手艺就要失传了。

时过境迁,又几年过去了,最近我去黄坛魏家村时,在村民魏江江家里,刚好看见他在扼矮椅。只见他拿起四根手腕粗、一米多长的竹子,放在熊熊燃烧的铁锅上烧烤,这手法,简直比新疆人烧烤羊肉串还要灵活。

燂椅背管

顷刻,他从火中抽出竹子,趁着滚烫竹子还没散热,双手撑开,握住竹子两头一扼,手腕粗的一根竹子就变魔术一样一弯,成了矮椅背的外环。

而更让我惊奇的是,在村民魏洪善家里,我看见院子里竟放着一百多把大小不一的成品竹矮椅。我好奇地问:“现在都坐沙发了,你扼这么多矮椅卖给谁?”

魏洪善告诉我,最近竹矮椅又畅销起来了,现在快餐店、大食堂、点心店、咖啡店都作兴摆放八仙桌和竹矮椅了,60厘米以上高的竹矮椅卖给他们饭店用。

扼好的椅背管

60厘米以下的矮椅,卖给工厂企业、单位大会场开会,竹矮椅比小矮凳坐着舒服。很多客户主动上门,大批大批地采购,现在,竹矮椅扼也扼不及了。

这可真是山穷水尽又一村啊,原本以为进入新的时代,人们不再需要竹矮椅,没想到一股怀旧之风吹过,人们竟又怀念起竹矮椅的那股清香了。

魏家村貌

第 36 期

小包车邀请您

一起共讲宁海话

文字:徐自读

朗读:小包车

编辑:小包车

图片:山水尤   阿培

视频:浩海紫烟

宁海聚焦文化工作室出品

(0)

相关推荐

  • 吴江非遗代表性项目:周富林:守艺五十载 知“竹”而常乐

    --记非遗代表性项目黎里竹编技艺艺人周富林 在古镇黎里市河北岸,有一家远看并不起眼,但却总不缺人气的商店. 附近的居民闲时会来坐坐,店内的老式物事,总能勾起他们的记忆,睹物思情,或是睹物思人,然后一件 ...

  • 宣威西泽乡:培育竹产业 生态又富民

    宣威西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热,便于竹子生长,素有"竹子之乡"的美誉.竹资源主要分布在戈平李家村.何家村.西泽王家湾村.丁家湾村.大龙潭等村落,点缀着村庄的房前屋后,人们通常 ...

  • 61岁手艺人用竹子编出二维码,网友:惊叹!手机能扫出来

    "我做竹编手艺50多年了,现在我想挑战把竹编二维码做出来." 镜头前的李师傅身穿一身军绿色的工作服,头发花白,脸盘红亮.整个视频里,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接下来就是静静地劈竹篾.上色 ...

  • 尤慕达:乌镇的竹编工匠

    竹编工艺是乌镇的老手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这天一早散步来到乌镇街上,见有一家竹制品工作坊,主人老马师傅已经开始劳作,手里正编制着竹器.于是我上前与老马师傅攀谈起来. 老马师傅是 ...

  • 华州消失的​“馍碟村”

    邮箱:3125136050@qq.com "馍碟村"的永恒记忆 作者 李吉超 在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黄河三角区百里范围内,有一个独一无二.闻名于世的"馍碟村&q ...

  • 南胜濒临失传的老手艺----竹器制作

    竹器,曾经在人们的家居生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是在农村,许许多多的家庭用品都是用竹子制成的,大至竹床小至牙签,各种各样的都是竹制品,如家里用的:竹交椅,高矮竹凳,竹沙发,竹摇篮,竹椅轿,竹站椅等关畜 ...

  • 【文化宁海】黄坛三堂

    黄坛三堂 作者:袁伟望 黄坛三堂,位于黄坛镇黄坛村北部.原为黄坛严氏坤房小四房的古民居,与居易堂合称黄坛四堂,后居易堂毁于大火,黄坛四堂"演变"成现在的黄坛三堂.黄坛三堂于2005 ...

  • 【宁海话】“魏家”怎信读读​?​

    "魏家"怎信读读? 敬请聆听小包车讲宁海方言 魏家竹矮椅 前一段时间,徐自读老师的<魏家扼竹矮椅>发表后,不少人打来电话来问询"魏家"的正确读法,讲 ...

  • 月迷津渡 | 宁海民谚“要吃大湖谷,要住黄坛屋”的来历

    严九卿故居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山海经>征文稿 敬请纠错 "要吃大湖谷,要住黄坛屋".意思是长街大湖谷多,黄坛民居的建筑豪华.气派.这是宁海地区独 ...

  • 同田竹冈魏家:天官牌楼魏家塔

    相传,天官第乃是该村开基始祖魏时应(澹明)所建.关于这位澹明公,身世颇具传奇色彩.据魏家<魏世家谱>载:魏氏先祖,乃是唐初辅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盛世的一代名相魏征(谥 ...

  • 宁波各地水库陆续见底,宁海黄坛水库却很满

    黄坛水库和西溪水库,是宁海人民的两个大水缸. 近期宁波各大水库的水位持续下降,但是黄坛水库的水却非常满,处于正常时期的最高水位线. 黄坛水库之水,来源于上游的西溪水库,两个水库,美丽的风景线.

  • 易盖房丨12m×10m,北京延庆魏家欧式别墅

    每日get绝美乡墅案例 项目名称 北京延庆魏家欧式别墅 项目经理 薛斌 图纸编号 2103 建筑面积 267㎡ 占地面积 127㎡ 建筑尺寸 12m×10m 建筑结构 砖混结构 参考造价 48.1万元 ...

  • 【习作】内蒙古|魏家辉《小兔过河》|指导教师:赵翠

    作者:魏家辉|指导教师:赵  翠[内蒙古阿拉善高新区学校二年级4班]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小兔过河> 森林深处的小木屋里住着小兔一家.春日里,阳光洒满小兔家的窗前,兔妈妈对小兔说 ...

  • 易盖房丨​14.8m×12.5m,北京怀柔魏家双拼别墅

    每日get绝美乡墅案例 项目名称 北京怀柔魏家双拼别墅 项目经理 薛斌 图纸编号 2094 建筑面积 375.5㎡ 占地面积 187.7㎡ 建筑尺寸 14.8m×12.5m 建筑结构 砖混结构 参考造 ...

  • 我的家乡魏家村

    我的家乡魏家村 文/魏秀德 魏氏始祖,志端志超,宋代徙繁,戍守马兰, 屡建奇功,朝廷称赞,家属居住,马峪里村. 明朝年间,家族兴旺,人口增加,建魏家村. 清朝乾隆,暴雨连绵,洪水泛滥,冲毁房屋, 村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