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十四夜抲肉肉
正月 十四
宁海过十四夜了!打龙灯、猜灯谜、裹汤包、燂址界,一市吃糅,前童看行会。 然而,有一个地方却稍有不同,今日请跟着小编去领略一番吧。
十四夜抲肉肉
正月里吃吃喝喝,无事做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眨眼十四了。
今年上班早,我妈有点遗憾地说:“今年十四夜你吃不到汤包了。”其实平时在宁海的早餐店里都可以吃到汤包的。只是十四夜的汤包被赋予了特殊的节日味道,然而美食于舌尖是一种味道;于心间是一种念想;于我却是不能忘却的纪念。我更想念十四夜满足味蕾的同时,更在于小小年纪便能参与民俗风情活动时的那种愉悦快活。
十四夜那天,当暮野四合,各家各户吃了汤包,在镬灶间、堂前、车门外用樟树脑燂了址界后,村子上空到处弥漫着樟树的清香。大人带着福礼、锄头,大小孩牵着小小孩,小小孩儿蹒跚着,一步一趔趄,一行人等往村里的本庙烧香祈福去了。这是继除夕夜正月初一后的又一次全村涌向庙堂的时刻。
因人们千百年来的信仰,造就了上下庙这两座神奇的所在,平日有个小病小灾肚痛脑热什么的,人们不是寻思着先去卫生院,而是跪拜在庙里菩萨前,磕头讨点香灰,开水一泡一搅,囫囵吞进肚里,说来也是奇了,肚不痛脑也清了,上下庙的菩萨也越发神了。
上庙供着手提青龙偃月刀美髯长二尺的英气逼人威风凛凛的关老爷,下庙供着仪表堂堂有求必应的境主爷爷或正主爷爷菩萨。
十四夜当然要去上下庙菩萨那里感谢一番的,烦请菩萨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佛帐一层叠一层,红色缎面上绣着闪闪亮的金丝线,有百子图,八仙过海等等。透过佛帐,瞧见菩萨老爷们高高上坐,慈眉善目。一支支清香在佛前氤氲了开来,一缕又一缕······
为了让节日更具仪式感,让嘴里心里念叨着的愿望更能落到“实处”,村民们拜过上下庙菩萨后,大人会用锄头在庙前庙后的庄稼地里掏挖泥块,挖出的泥块要搬不动才好,插上佛前那炷香。由孩子们捧到胸前,当然都是在新衣服外提前系好围裙的,即便事先做足了准备,还是抲得满身泥巴,找不到眼睛鼻子了。我每年负责抲兔子,因为小时候我家养兔,而我又属兔,自然也由我负责拔兔草养兔子。姐姐负责抲肉肉猪,哪块泥巴又大又重,小时的姐姐大块头,力气活自然属于她。我们村称这一活动为“十四夜抲肉肉”。有人说你们村庄村史顶多二百年,我不信,但又拿不出依据。村后的港头寺建于东晋西佑元年,算来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村前的大樟树树龄也有一千年了。这文化习俗还真说不准是从哪年哪月开始的,目前好像只有我们港头村的十四夜多了这特殊的一笔,也正因这一笔才把十四夜推向了高潮。
我们捧着象征六畜的泥块,此一声彼一声,一声更比一声,呼唤着“啯啯啯”、“咩咩咩”、“缸咙缸咙”、“哞哞哞”······仿佛整条机耕路上牛羊成群,鸡鸭成行,沸腾起来了,都沸腾起来了,今后的日子也沸腾起来了!
是天地孕育并滋养了我们,而我们根植于这片大地上,将繁花似锦!
正月十四的夜里,灶台上闪着烛光,院子里的灯火通宵长明,在这个亮堂堂的不寻常的夜。
抲了六畜后,把泥块放在鸡窠里,猪栏间旁,加固了猪窝的同时也圆了我们的期望,待到来年可杀年猪、可宰鸡鸭,以谢天地庆丰收,更犒劳犒劳一年辛苦的人们。
我问妈:“今年十四夜乡下还抲肉肉吗?”
妈说:“都搬到城里了,乡下还有谁养猪养鸭啊,没有了,没有了吧?”
今年十四夜我去不了,不然,我一定去乡下看看,去重温一下小时抲肉肉的场面,裹一身泥巴,沾点喜气,沾点乡土气,回城继续发酵回味。
随着城乡结合,农村人口大量迁徙进城,偶见留守的老人家还在耕种,不过田间地头大都疏弃着,那些与土里刨食有关的节日是否也将随之消失呢?我很害怕我的记忆也将因此而荒芜。此刻,唯以拙笔记之,不忘!
万家灯火 共聚佳节
文字·插图·编辑: 西湖雨
审核:浩海紫烟
出品: 文化宁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