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琐忆:仲秋

五、仲秋
1966年,我在九大队做民小教师时,认识了仲秋。他当时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妹妹、十来岁的弟弟,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就住在学校所在的院子里,是住的院主人的房子。他对我自我介绍说,他们家是贫农,原有八口人,大饥馑时期,祖父母、父母和一个姑姑都饿死了,只剩下他和弟弟妹妹。算起来,他作为家长撑起这个孤儿之家时,只有十来岁,而他的妹妹弟弟分别只有六七岁、三四岁。好在他们队比较富庶,他们成分也好,生产队比较关照他们,当我看到他兄妹时,除了仲秋作为大哥早已辍学,兄妹三人穿得褴褛,基本上没有营养不良的样子。
我心中对他们充满怜惜,免了他弟妹的学费,晚上备课改作业时,让他和他的弟妹来就着灯光看书做作业,因见仲秋总是赤脚,给他买过一双解放鞋,大概还曾给过他很少一点钱让他们买盐。就因为这样菲薄的一点资助,仲秋和他的弟妹对我很亲,仲秋要求叫我“姐姐”,这一叫就是几十年,直到他去世前两天在电话中最后一次叫我。
仲秋只念过几年小学,字却写得不错,端端正正,有模有样。他还读过几本旧小说,似乎很受影响,在给我的信中,不止一次写过“对姐姐的恩情,肝脑涂地,不足为报”之类我认为陈旧迂腐的话语,批评了也不改。自我去新疆到将全家接去之间的四五年中,仲秋是对我留在家乡的母亲帮助最力者之一。
他一年年长大,后来又娶妻,从未间断去看望我的母亲,每次去都要背点粮食之类物品。后来我的母亲到新疆、回县城、到成都,他都追随母亲迁徙的脚步,看望过他的“干娘”,似乎比和我走得更近一点,因为我有工作,到底太忙。他到新疆是1984年,我曾有一首小词,贴在下面:
浣溪沙    旧邻自故乡来
听客频夸政策新,山村不似向年贫。布衣新剪焕精神。    
添喜添惊添怅惘,忆山忆水忆亲人。三更归梦故园魂。
1987年春节我第三次回乡时,去看过仲秋几年前自己修的新房子:土墙、瓦顶,整整齐齐一个院落,周围的竹木也已成林。他和他弟弟已分家,各住一半(妹妹已出嫁)。他修房子时,我寄过80元钱,当时还在新疆,只有那个力量。仲秋说,就这80元,他的房子就修起来了:筑土墙是与乡亲们换工,无需付工钱;房梁是自留树,另在生产队申请了几棵树;瓦是自己烧的;所需不过是管帮忙的乡亲们的饭,而粮食蔬菜猪肉是自家生产的,说到底只须打白酒的钱,而我寄的80元,足够酒钱。我想,仲秋这样说,肯定有夸大我的帮助的作用的用意在内,但乡亲们的坚忍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真是令我佩服和感动:只要给他们一点空间,他们就能求生存、求发展,套一句现成的话,这是多好的人民啊!
仲秋还说过一句堪称经典的话。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到重庆来看我,正巧一位《重庆日报》副刊部的朋友也来了,一听我介绍那人是报社的,仲秋马上要给他反映农村的情况,搞得那位朋友很尴尬,连连说,你们那里的问题,我管不了,赶快抽身走了。这时,仲秋若有所思地说:“如果没有腐败,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了。”
仲秋当家太早,还是儿童时就承担了成人的重担,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早熟”一类,后来环境稍宽松,他带着妻女四处辗转打工,好交友,染上好酒的坏习惯,逢酒必饮,一饮即醉,我劝过他多次,哪里有用。两年前,他患肝癌去世了,只有58岁。

(0)

相关推荐

  • 乔家的儿女:拉扯4个弟妹长大,懂事的乔一成,太苦了

    乔家的儿女里拉扯4个弟妹长大,活得太懂事的乔一成,太苦,太好哭了. 都说懂事的孩子最可怜,这句话放在<乔家的儿女>里的乔一成身上再贴切不过. 乔一成出身在怎样的一个家庭里呢? 那是1977 ...

  • 酸甜苦辣总关情

    前几天和老同学文英视频聊家常,因为我俩是五十六年前的初中同班同学,一世的好朋友.彼此知根知底,无话不谈.聊着聊着又聊起了往事,且聊得我泪流满面. 因为有两件事我极力想忘却,但又那么的"耿耿于 ...

  • 男友的爸爸说,他们只有六万元,回家借借,凑8万让我们结婚

    七夕节,本是恋人们相聚的日子.前男友也给我买了一大束火红的玫瑰花,还约我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因为我不想让我朋友知道我们在一起过七夕,便和他一前一后走进影院.我知道他爱我,我也爱着他,但我还是告诉他说, ...

  • 喜沐秋雨浓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喜沐秋雨浓 文丨何跃文   摄影丨刘文明 在我的记忆中,秋阴秋雨是深刻的.下秋雨,我就可以心 ...

  • 付登华:二十年回乡探亲琐记

    枸杞文学 我的家在重庆城西北青木关镇的石老翁山东坡下.一九六一年,我离家到西安上学:五年后,从西安交大毕业到西电公司工作.至今,近二十年里,我先后回乡探亲多次,每次都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些 ...

  • 闫建军||故乡琐忆之二——柴米油盐酱醋事记

    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细细想来,这七事于百姓大众实在密切相关,谁也脱俗不得.你不得不折服先民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力.现如今,这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已不再为人所津津乐道,很有一批年轻人 ...

  • 故乡琐忆——深夜故事系列之二

    故 乡 琐 忆 --深夜故事系列之二 幼年在乡下,每到夜晚就极不愿出门.即便有大人陪同,也绝不肯落在后边,每每走在大人前面或身旁,生怕有什么东西会悄悄跟上来把我拽住.后来到了城市,即使在夜晚也仍是灯火 ...

  • 故乡琐忆:老屋的变迁

    9.老屋的变迁 我曾祖弟兄五人分家时,都只有几间茅草屋.除了我祖母在原来茅草屋的基础上改建成瓦房,其他四房中,还有一房奋斗成了地主建了瓦房,另三房将茅草屋保持到了解放,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成分.那几房的 ...

  • 故乡琐忆:那本《唐诗三百首》

    这一辑<故乡琐忆>主要是写的1964年夏我高中毕业回到故乡至1968年夏离开故乡去新疆谋生这阶段的经历和见闻.1964年已经大力实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我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去大巴山中插队,而 ...

  • 故乡琐忆:过年

    我的故乡,原本树木繁茂,最多的是柏树和桐子树.大炼钢铁的时候,满山的柏树被砍光了,只有桐子树因为火力不猛,侥幸留下一些.每年开春,荒山坡上,乱石岗里,坡地边边,一树树白里透红的桐子花,就为贫瘠的山乡装 ...

  • 故乡琐忆:外婆

     1954年春节那次回乡后,对于我来说,外婆就不再只是母亲描述中一个模糊的影子,她美丽.鲜活.生动的形象,从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十年后的1964年我再回故乡时,外婆坟头已是墓草萋萋...... 外 ...

  • 故乡琐忆 小罗表叔

    在我的家乡,对异姓乡邻,皆以表亲相称.我们那个生产队十八户人家,只有小罗表叔一家是异姓,我从小称他表叔.小罗表叔弟兄九人,他最年幼,小名罗九娃.他的大哥就是我在<关于土改的回忆>中提到的, ...

  • 故乡琐忆:祖母(三、四)

    祖母 三   1964年夏天,我再次回到故乡时,祖母比较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稀稀疏疏的,在脑后挽一个小小的髻.穿一件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老蓝布褂子,系着一条旧围裙.到家那天,她站在生产队一群 ...

  • 故乡琐忆:祖母(一、二)

    一 这里的故乡,狭义,特指生我于斯的那个小山乡.从尚不记事离开她以后,与她有四次"亲密接触":1954年春节跟父亲回去住过几天(那是父亲参加工作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他的老家,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