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郑成功与镇江大捷
□ 顾 谦
镇江自古以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无论是爱国将领宗泽、韩世忠、文天祥,还是爱国文人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英雄事迹、文学作品,均给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城市赋予了沧桑而又顽强不屈的气质。明末清初的爱国将领郑成功,除了驱逐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壮举外,其率领的长江之役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将他与镇江联系在了一起。
自1645年(顺治二年)4月,清廷统治者遣兵南下,就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推行残酷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尤其是强迫汉民剃发,在全国引发极大震动,如江阴人民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并爆发据城抗清斗争。面对这种情况,清廷采取的方式是杀戮立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均有史书专门记载,发生在江南一带的屠城悲剧,惨绝人寰。5月20日,清朝大将多铎率师渡江攻占镇江城,“知府某、推官某、丹徒令某俱死之;巡抚霍达遁”。因此,郑成功奉明皇帝命令,意图收复江南,不啻为正义之师。这次长江之役,按南明史专家顾城的话来说,正是“清初反对满洲贵族推行暴虐民族征服政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虽然最终失败,但作为整场战役中的最后一场胜利——镇江大捷,为这段历史添上了明亮的色彩。
1659年(顺治16年),郑成功亲统大军沿水路北上,从舟山至羊山,先后攻克定海、瓜洲等地,19日抵达镇江。郑成功见驻防清军人少,当机立断,于22日夜间抢占银山,在天亮前登上山顶,占据了制高点。清朝江宁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作为援兵赶到时,为时已晚。只得以骑兵和随后的精锐部队向山上发起冲击。郑成功占据地形之利,以其精心打造的“铁甲军”布阵迎战。
关于郑成功的“铁甲军”要重点说明一下。郑军是海上起家,擅长水战,陆战较弱,尤其是面对擅长马战冲击的清军。郑成功目睹此现状,亲自从军中挑选1200余名勇力超群之辈,穿上三十余斤重的铁盔铁臂铁裙铁鞋,配备斩马刀、弓箭等武器,另外每名铁甲兵身边还安排2名刀牌兵配合,日夜苦练。这些“武装到牙齿”的郑军,在镇江之战中让清军尝到了失利的苦果。
战斗开始后,清军利用骑兵突破了郑军的第一叠阵线,随后的第二叠阵线,郑军立马用盾牌将突入的清军骑兵分割包围,在刀牌兵的掩护下,铁甲兵持刀将清军砍得人仰马翻。后续清兵无法突入接应,只得放箭急救,奈何铁甲兵从头到脚有铁甲保护,不惧箭矢。郑成功见两军激战正酣,知道时机已到,挥动旗帜,郑军见状迅速四散而走。清军茫然之际,郑军炮铳齐发,清军骑兵纷纷被炮火击中,已散开的铁甲兵这时纷纷回头补刀,清军大败。南明文人官吏沈光文在《台湾赋》中提到,“永历己亥之岁,延平扬帆出海,拨棹横江,戈挥于铁瓮之南,艗系于金陵之北。……瓜、镇没水海师,江龙斩断;义军登城树帜,虏丑全输。京口喋血填濠,守将扶明反正……”如实记载了镇江大捷中战斗的惨烈。
银山之战获胜后,郑成功兵围镇江。24日,镇江守将高谦和知府戴可进献城投降。占领镇江后,郑成功当天亲自巡阅镇江府城,在北门外甘露寺举行了阅兵典礼,并谆谆诫谕手下,“镇江首先归顺,乃为恢复之始,当十分加意抚字,以为天下榜样。宜严束官兵,日夜住宿窝铺,不许混落城下,擅入民家,致行骚扰。”由于郑成功军纪严明,据《先王实录》记载,镇江府内“市不易肆,民不知兵”,附近各城“归附者接踵而至”,句容、仪真、六合等城相继来归。
可惜的是,攻克镇江后,郑军据南京仅百里之遥,郑成功觉得拿下南京易如反掌,对战机的误判,以及作战部署不当,让郑成功的这次长江之役最终以失败结束。25日,郑成功率领败军退回镇江。时至今日,站在北固山下,这里既记录了刘备招亲的暗藏杀机、化险为夷,文天祥渡口脱险的惊心动魄、苍茫回望,也承载了郑成功复兴明朝的功亏一篑和无限欷歔。